凌晨1点,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起:“老师,比赛报告还能再帮我们看看吗?”“论文改好了,您方便指导吗?”——这是我作为青年教师最熟悉的“深夜问候”。从教八年,我一直在追问:真正的育人,究竟是什么?直到看见学生在学术会议上昂首回答:“因为老师说过,技术要为生命带去温暖”,那一刻,教育的炬火在我掌心发烫。
一、破壁:从“键盘侠”到同路人
2017年秋,一次《管理信息系统》课上,随着我的提问,课堂几次陷入沉寂。课后,腼腆的刘佳灵同学拦住我:“老师,其实大家不是不思考,您看——” 她指着手机里满屏的弹幕:“同学们只是不敢举手,但敢在网络上表达”小陈抬起头,用坚毅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我们试试用技术改变课堂!”
于是,一场师生共创的突围开始了:我们连续三个月熬夜调查和研究各种数字教学工具,引入了“微助教”小程序,经过上百次的测试、调整,在多位老师的课堂上进行实践,不断修正,我们终于做到了“用技术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勇敢提问、实现了课堂的实时投票、与老师实时讨论。2018年的那个秋天,当大家被告知刘同学带领开发的“技术让课堂360流动”数字教学项目在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获奖时,教室里第一次响起全员参与的欢呼声。更让我震撼的是——当我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同学们的答题记录中夹杂了数十条“老师谢谢你”,同学们的留言让我感动不已。技术终将反哺人心,冰冷的屏幕第一次在课堂上变得如此温暖。
二、越壑:当银发族握住星光
2019年,当我让学生们讨论技术可能会带来哪些坏处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董怡宏同学专门来和我讨论:“老师,‘假靳东’诈骗中老年粉丝的新闻让我心痛,我们能做些什么?”她这个提问开启了《老年人网络信息脆弱性》课题的研究。我们成立了以董同学为组长的调研团队,连续7个月走访社区,访谈了20位老人,收集了602份问卷。在社区活动中心,我们真实地经历着这样的一幕:78岁的张奶奶攥着智能手机的手不停发抖:“闺女,这‘红包’咋点不开?”她误触的广告链接已扣费十余次。602份问卷就是602位老人的困境,他们选择相信网络上的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老人们不是愚昧,只是内心渴望被关注,渴望被接纳。
《老年人网络信息脆弱性》课题研究最终斩获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三等奖,论文入选人大“智慧养老”论坛并进行汇报、发表了一篇SSCI论文。更令我惊喜的是,《老年人网络信息脆弱性》课题的研究成果却让董同学以破茧之姿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成为当年唯一跨学科录取者。看着她求学远去的背影,我特别的欣慰,因为我知道:数字时代的迷途者们又多了一位心灵的守护者。
两年后的课堂上,当我讲述这个案例时,2020级的黄丽静同学坚定地说道:“老师,游本昌爷爷90岁在抖音传承表演艺术,戴建业教授让诗词‘活’在短视频里,老年人不该被数字时代抛弃!”于是,又一场《数字时代银发知识传承》研究开启了。
访谈20余位老年用户、分析545个老年创作者的视频号在线数据、收集736位老年人的问卷数据。老年人的“被需感”是激发创作的核心动力、老年人短视频吸引点赞量可以收获大量社会认同。我们发表了2篇SSCI论文,当安徽省南陵县采纳了团队的“数字反哺”建议并要求开展相关实践时,黄同学在办公室里哭红了眼:“原来学术真的能改变现实。”之后她带领20名学弟妹继续深耕银发经济进行研究。如今,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至人大A+学科,开启了她新的学术生涯。
同学们的成长让我深深地感到:学术的温度,足以融化命运安排的越不过的高墙。
三、摆渡:为劳动者点亮灯塔
2020年秋,在讲授“零工经济”专题时,陈剑宇同学课后到我办公室聊天:“老师,网上说外卖骑手困在算法里,您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闪光的点子总是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我们踏上了历时两年的“算法管理双刃剑”研究之路。
研究团队在寒冬蹲守骑手驿站,收集了很多骑手的血泪故事:有人为赶单摔断腿仍被扣款,有人因差评在雨中痛哭。一个深夜,当小陈陪王师傅送完最后一单,他抹着眼泪说:“第一次有大学生愿意听我们的委屈。”这些故事化作上万字的田野笔记,与收集到的上千份问卷和平台爬取的万条数据相互印证。
我们花费几百个日夜,形成了一份五万字的研究报告;当经过数十次修改的论文被影响因子20+的SSCI期刊录用时,陈同学兴奋地拉着我说道:“老师,原来我真的可以做好科研工作。我也要像您一样,做一名为劳动者点亮灯塔的管理学者。”如今,他带着这份信念和梦想进入同济大学深造。
四、薪火:在代码中书写文明
今天,我的电脑里珍藏着上百份学生的研究笔记:有黄丽静同学带领学弟妹推动的“银发短视频计划”,让乡村老人收获百万点赞;有梅晋铭同学策划的“线上线下协同的知识共享经济方案”,让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可以快速对接行业精英;有学生团队设计的“数字音乐平台”,正在赋能业余音乐爱好者……它们印证着最朴素的公式:
数字素养 = 技术能力 × 人文关怀
当董怡宏同学发来老年心理援助站的蓝图,当陈剑宇同学的算法管理论文被国际机构引用,当黄丽静的银发短视频计划被政府机构采纳时,我触摸到教育的真谛——
我们不是在培养技术的使用者,而是在缔造数字文明的掌灯人。那些深夜里跳动的光标,终将连缀成照亮时代的星河!

汪长玉老师与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