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我在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完成博士课题,并获得优秀博士论文之后,来到了德国弗莱堡大学(高分子学科鼻祖施陶丁格在此从教三十余年并创立了诸多经典理论)工作,在欧洲体验了几年慢节奏的生活后,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科研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年轻人不能太安逸,应该回来做点什么,同时怀着对白居易笔下《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好憧憬,在2018年5月我辞掉了在弗莱堡大学的工作,踏上回国之路,来到了美丽的江南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
在江南大学工作的7年,我收获了一点成绩: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连续3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TOP 2%科学家榜单;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是否可以尝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探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其核心思想我认为是将课程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我承担了3门专业课程,分别是本科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程》《弹性体材料与应用》以及研究生的《复合材料》,这些课程也正好是我科研的主攻方向,因此可以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到科研实践中。在此期间,我积极帮助同学们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同学们参与各类科创活动。在过去的4年里,作为指导教师,我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件,指导他们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铜奖各1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江苏省二等奖等荣誉,还连续3年指导学生获得江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连续3年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等荣誉。通过将专业课程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我们也很荣幸地获得了江苏省材料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我除了是一名专业老师外,我的另一个身份是高分子1902班班主任,在当班主任的四年时间里,我也在问自己:何为师者初心?我能不能像当初我的大学老师们对我一样,对待他们?四年来我坚持每学期与班级同学一对一谈心,分享经历,传道解惑,鼓励他们多向《士兵突击》的许三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2021年7月20日,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班级姚依霖同学奋不顾身,既当志愿者,又捐钱捐物,荣获新密市“慈善楷模”、国家应急安全网“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我清晰记得他暑假返校后与我分享那段经历时内心所溢出来的那股勇敢和自豪!还有疫情期间、社会实践期间,同学们在全国各地奔波和活跃的身影,历历在目!同时,我还结合自身当初出国考雅思经历,帮助大家整理复习资料,备战四六级;帮助大家优化简历、推荐名校导师、传授研究生复试技巧等。同学们也非常给力,四年来班级平均绩点、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党员人数、保研人数均位列年级NO.1,班级也荣获江南大学“先进班集体”,班里先后有70余人次获得各类奖学金,总金额超过了15万元。
当然,当有同学成绩不理想时,我从内心里替他们着急,时常告诫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别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学生)和第一要务(学习);当他们的成绩取得巨大进步时,我也发自内心替他们开心。李同学由于大二时成绩不太理想,我和他约定新学期考试成绩进班级前十五名,过英语六级。新学期刚开始,李同学变得自信从容,当他滔滔不绝地分享一年多来每天坚持早起晚归泡在图书馆里,努力充实自己的时光,我知道他真正享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最后,考研分数他全班最高(412分),如愿以偿考上了天津大学的研究生。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童同学身上,他和李同学是死党,最终他考了411分,如愿上了东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他来到我办公室,对我说:真的很感谢杨老师当初把我“骂醒”,这次分别不知道何时再能相见了。说得我眼泪在打转,我开玩笑说:啊?我有骂过你吗?说完都笑了……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无锡市篮球3对3比赛的冠军!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考研发榜,高分子1902班升学率77.42%,打破了学院的最高纪录,24人全部升学“双一流”高校,其中14人进入“985”高校深造,当年学校本科招生公众号还以《升学率77.42%!这个高“材”班级C位出道!》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分享喜悦之时,亦是收获感动的时刻,当同学们收到录取通知书时,都不约而同和我分享,通过书信、微信或论文致谢等方式对班主任这四年来的鼓励和指导表示感谢!到2024年考研再发榜时,班里二战上岸的同学也发来了喜讯,感谢老师本科期间的鼓励和关心,让我备受感动!最终,高分子1902班共有26人成功升学“双一流”,升学率来到了81.25%。
2023年是我在江南大学工作的第5年,我很幸运地获得了江南大学十佳“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也有幸两次获得江南大学“优秀班主任”以及学院“立德树人奖”等荣誉称号,当我手捧鲜花,拿着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时,心里想:很幸运遇到一群可爱的人,与他们共同成长与进步,不负青春,不负你我,收获了感恩和感动!2025年,是我在江南大学的第7年,我将带着这份荣誉和责任,保持初心,为培养更多“笃学善行、止于至善”的新江南人而继续努力!

杨伟军老师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