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从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分院服装系毕业,分配到南通市丝绸公司参与筹建港资华友丝绸服装有限公司,并担任服装设计师,一年后调动到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担任设计教学工作,校园里一块小小的标语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深地触动了我,但是真正理解其内涵,那是在担任教学科研工作了多年之后了……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两位老师分别说过的两句话对我影响至深,一位是我孩童时期的美术老师朱建忠,他说学习绘画每天要有一个目标,一个小小的目标就可以每天都有进步,一周、一个月、一年……,你可以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一位是当年的南通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一平,他说对待任何工作都要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这样就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同时提升工作水平。两位老师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今天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反思型教师”成长过程中,教师不断塑造自己的基本要求。
坦率地说,从成为大学教师之初,我们青年教师几乎是“野生”状态,直至工作七八年之后,我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规划到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周的任务……,非常幸运,10年时间我完成了当年制定的全部目标。具备高水平科研素养,教学工作会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也就能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充满创造性。通过实地田野调研等科研工作,1993年我就开始把扎染、蜡染、手工挂毯编织、纸艺等非遗传统手工艺导入到教学课程教学,2006年申请到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民间艺术素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价值与教学实践》。在1998年前后,我发现南通地区家用纺织品在房地产启动之后,势必会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床品设计与生产基地,经过几年学术与实践准备,2000年在学校支持下我创设了南通师范学院染织系,为行业培养急需的纺织品设计师人才,教学中导入企业课题教学,实施订单化人才培养机制,毕业生受到企业追捧,在行业中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2008年主持南通大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家用纺织品数码设计与印花”实验室建设项目,财政部资助300万元;2010年我们与江苏紫罗兰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率先设立了全省第一个设计类“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家纺艺术设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被授予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优秀基地。
2011年底,我回到母校工作,主要开展时尚纺织品设计与传统纺织品设计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江南大学的科研团队工作机制激发了教学科研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2014年获得了全校第一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项目运行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总结报告赞扬,项目运行模式成为此后国家艺术基金同类项目运行的范式,并出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全国第一本著作《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刺绣艺术青年人才培养艺术档案》;2015年开始连续10年获得文旅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研培计划项目资助,创造江南大学“三二一”研培计划模式,提出研培项目江南大学2.0计划,多次被文旅部非遗司邀请在全国非遗研培计划总结会上做工作经验汇报。回到母校以来,纵向科研经费总量在全校文科教师中长时间领先。
我们与无锡万斯集团的横向合作课题连续实施了第9年了,把企业实际设计课题导入服装与服饰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并导入竞赛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很好的释放,专业发展方向开始凝练升华,也得到企业的支持和欢迎,企业也在校企合作中一起成长,十多年来,我所指导的本硕学生获得数百个含学科竞赛A类设计大赛金银铜等优胜奖励,展现了江南大学纺织品设计教学的风采和优势。
作为团队负责人,率先垂范是必须的基本动作,不出差的日子通常是朝九晚十陪伴团队一起工作,团队积极向工科团队学习管理经验,实施KPI绩效制度,团队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硕士研究生人均发表1.5篇CSCD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成果,在全国设计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领先。2024届四位毕业生中的三位同学获得4次国家奖学金……。
从2011年底回到母校工作不知不觉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进入到在江南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末期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育工作者的终身追求,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如果只把工作当作“工作”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只有把工作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来做,作为“爱好”那就更好,这样才有可能做好工作。
我非常幸运,能够在大学里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张毅与学生合影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