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园8月26日】7月14日至23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青火计划”暑期实践团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实践团探寻乡村文旅案例,设计文化产品,传承创新文化记忆,并开设美育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助力乡村发展和文化传承。
扎根基层,解码振兴新路径
实践团在从江县独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守强的带领下,深入榕江县“村超”现场,解锁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村字头”招牌;走进中国旅游集团定点帮扶的黎平县黄岗村,探寻传统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范例;走进学校扶持合作社“从江美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破译乡村特色产业的致富密码;来到从江县美德村返乡青年创业“云上粮仓”,考察“小而精”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路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感悟新时代的发展成就。
实践团深入挖掘各地在产业融合、文化赋能、乡村协同治理等领域的发展经验,汇编形成《少民村落文旅开发案例集》,为乡村发展提供宝贵范例。聚焦从江美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践团精准剖析其市场困境,深挖产品天然生态优势,匠心打造“问天生”系列礼盒设计,助力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辨识度与附加值。
文化探寻,焕新乡村新面貌
黔东南各地的稻米节、喊天节、斗牛节等习俗,不仅传承了农耕文化,更唤醒了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成为展示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实践团总结整理《采色从江》乡村文化绘本,把当地风土人情、传统建筑、古老技艺统统收入“备忘录”;而后拜访侗寨古乐传承人,拍摄短视频,借助学校官方抖音、B站等多平台账号推广,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流量,让古老的侗寨故事被更多人听到。

“江山是主人是客,我们祖祖辈辈都靠这土地吃饭”,实践团操作着无人机,穿梭于山川之间,捕捉梯田层层叠叠的光影,将村落的山水之美浓缩进《采色影像集》的镜头。依当地梯田与水库的独特地貌,实践团设计为独洞村设计村标,让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支教课堂,点亮从江新梦想
为丰富辖区内少年儿童暑假生活,实践团精心打造“美育+N”多元课程体系,在从江县独洞小学开设14门特色课程。其中,实践团重点推出《小白熊的喀斯特奇遇》设计学科特色课程,巧妙融合乡村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课堂上,孩子们把村前屋后独特的乡村景致作为蓝本,在设计学院吉祥物小白熊的陪同下,开启一场纸上探险之旅,用指尖触摸家乡山川大地之美。
以黔东南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为灵感,实践团与独洞小学的孩子们合作,共同设计了四款卡通公仔,让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现实生活。
团队负责人表示,十天的黔东南之旅,是一堂鲜活的社会“大思政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课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在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青春,以专业赋能乡村,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了动人的青春答卷。
本文来源:中青校园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231319&app_version=1.6.2&sid=1648492&time=1756282421&signature=9glp5xY6RDENobMmkVO75RGmohx9Pya8GPZQwnj20JBreK3Ayz&sign=f829608f91b277cb821c98082510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