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9月12日】金风初至,书声新起。9月12日上午,江南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陈卫向5200余名2025级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他以《品江南之甜,启青春新篇》为题,鼓励新同学们在江南这片沃土上,将璀璨年华酿成无悔的甘甜,奋斗每一天。

以下为“开学第一课”原文:
金风初至,书声新起。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5410名新同学齐聚江南,共同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也向一路托举、守望你们的父母和师长表示由衷的感谢!今天,你们正式成为“江南人”的一员,报到时各学院精心准备的“花式迎新”,既是最隆重和炙热的诚意表达,也是对你们未来成长的深深期许。我想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你们的江南初体验,那大概会是“甜”,这是跨越山海、终抵理想的奋斗之甜;是幸遇良师、结识同窗的相遇之甜;更是心之所向、奔赴未来的启程之甜……
提到“甜”,首先要向大家介绍,我们江南大学所处的无锡,就是一座超“甜”的城市。这里,有味蕾之上的馈赠:水蜜桃的清润、小笼包的丰腴、酱排骨的醇厚,是鱼米之乡最鲜甜的舌尖记忆;这里,有文脉与风光交织的底蕴:古运河穿城而过、东林书院书声回响、太湖烟波浩渺如画,是千年吴都沉淀出的悠长甘甜;而真正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创新浪潮中奔涌的豪情——“蛟龙”入海、“奋斗者”探渊,万米深海刻下中国印记;“神威·太湖之光”纵横寰宇,四度问鼎全球之巅;“星算”耀空,构筑天基算力的未来引擎……大国重器于此启航,科技之光于此迸发,那是属于新时代的、最振奋人心的酣甜!当多维的“甜”在此相和,青年与城市相融相生,彼此成就,共同奔向不设限的未来!你们即将起笔的大学篇章,也将在这片深沉而有朝气的土地上,徐徐开篇。
同学们,甜,不仅是在舌尖绽放的江南风味,更是深植于人们内心的生活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而将这份“甜蜜的理想”作为学问来研究的,正是我们江南大学。一直以来,江南大学以服务大国民生为己任,在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19个学科入选,“食品科学与工程”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世界第二,“生物工程”排名世界第三;11 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 1%,其中食品所在的农业科学更跻身世界前 1‱,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地区拥有世界前1‱学科的16所高校之一。江南人始终将民生日常,记挂于心间,熔铸于科学、艺术与工程的交叉前沿,努力将寻常生活淬炼为支撑大国崛起的坚实力量。我们深知,大国重器,既在深潜万米、遨游星海的壮阔历程中,也凝聚于百姓一餐一饭的安心、一织一布的体面、一器一物的美好之中。让创新回归人性温度,让技术守护生命尊严,以民生之重,铸就重器之实;以生活之美,推动家国之进。同学们,这,就是江南大学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也是一代代江南人薪火相传、笃行不辍的理想和追求!
从新生信息中,我了解到同学们从五湖四海带着各自的精彩相聚江南。无锡医学院的李雨宸、柳行健、崔珍僖、彭玙璠、吴昊男、张璟灏、张峻菘7位同学,以各自省份录取最高分汇聚临床医学卓越医师创新班,这正是江南“锡引力”的生动体现;物联网工程学院张天睿同学夺得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希望你保持热爱,再创佳绩;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的欧阳桓羽同学,承父辈学脉,以二代“江南人”的身份,成为我校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首届新生,希望你赓续江南精神,不断向高处飞翔,成就更好的自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从你们眼中看到了青春的蓬勃朝气,更感受到了敢于破浪的勇毅和锐意进取的锋芒。请永远怀抱对世界的赤诚与热爱,始终坚定内心的勇敢与光芒,逐渐学会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与优秀同行,与时光赛跑,在江南这片沃土上,将璀璨年华酿成无悔的甘甜,让奋斗的每一天,都散发成长的芬芳。
在同学们给学校的留言中,我读到这样的期待:“大学,会有轰轰烈烈的努力与成长吗,会遇见那些让人感动终生的链接吗,会在多彩的活动中结识更多的好友吗?” 相信这也是在座许多同学心中所想——大学是怎样的存在?大学生活该怎样度过,才算不负青春?同学们,你们触手可及的江南,正是一个让期待和梦想生根发芽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一步一景的校园四季,馆藏浩瀚的现代化图书馆,多元多彩的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功能齐备的运动场馆和最吸引你们的食堂各色美食,更有学识渊博的老师、精心打磨的课程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里,你将解锁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江南,将为每一颗梦想的种子破土而出提供土壤,为每一次青春的奔赴全力护航!
同学们,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0年后,你们将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国家宏阔建设进程中的生力军。如何把在江南成就的人生之甜酿造成为与祖国发展同频的长久之味?作为校长和老学长,我想用下面三句话分享我的理解与期待。
一是江南的甜是心怀家国,把热爱写进山河的浩荡回甘。
从“五四”的火焰到建设年代的星火,再到新时代的梦想,青年报国之志生生不息,江南大地,也处处回荡着铿锵的足音。中国近代力学之父,无锡籍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曾坦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选择”,他作为中国近代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等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曾任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为我校图书馆亲笔题写馆名的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以实业兴邦护国,他所代表的荣氏家族在每一个中国命运的关键节点,始终选择与国家同向同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世瞩目的阅兵盛典令人热血沸腾,今日之中国,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地挺直了腰板。但历史告诉我们,苦难并不会自然化为甘甜,答案深藏在无数先辈的抉择之中,也彰显于当代青年的担当之上。对历史最好的铭记,是开创新的历史。同学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希望你们永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将人生志向融入国家需要与时代召唤,聚焦国家战略所向、社会关切所在,学好本领,磨砺意志,强健体魄,让个人奋斗的甘甜,最终融入民族复兴的壮美回甘。
二是江南的甜是沉潜问学,把问题追至根柢的醇厚甜韵。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真正推动进步的,从来不是灵光一现的聪明,而是甘坐冷板凳的执着、滴水穿石的坚持和扎根深处的持续追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食品学院金征宇教授,三十余年扎根粮食深加工,推动主食工业化、方便化、营养化和组分高值化发展,为我国粮油食品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身体力行告诉我们,科学之“甜”正是源自把一桩桩科学问题掘到根处的定力,真正的学问必须下深水、求本原。同学们,在读书最见功力的年岁,希望你们永远不要以速成取代深耕,以碎片拼凑体系,以修辞掩盖事实。真正的成长,必定来自系统性的积累、扎实的推进和对真理始终如一的敬畏。
三是江南的甜是躬行践履,把脚步印进田野的沁润清甜。
学问要落地,才有分量;理想要行走,方见方向。你们的学长,也是2024年校长特别奖获得者,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李依泽同学,在网易公司项目实践中开发的游戏组件累计下载量突破1500万次。他还与同学联合创办科技公司,研发智能体育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中国智造闪耀国际舞台。同学们,在最有朝气活力的年华,希望你们不要把成长局限于课程分数与简历条目,要将脚步迈向更广阔的真实世界,向基层去、向一线去、向产业去,让课堂的原理在复杂场景中接受检验,让纸上的设想在具体问题里找到抓手,把一程程跋涉积累为能力的厚度,把一次次担当叠加为人生的高度。
鲜衣怒马少年时,何以致青春?今天,是同学们青春新征程的起点,也是你们蓄力绽放、破浪前行的宣言。你们不仅是时代之“甜”的品味者,更是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为国家书写下一个甜蜜时代的执笔人!愿你们以今日之热爱,鹰击长空,百舸争流,以青春之勇毅担当,书写属于你们的时代华章!
祝福大家乐学江南,圆梦江南!谢谢!
本文来源:交汇点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c3d336e4b0eca68262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