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9月16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曾伟主助理研究员团队在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发表题目为“Combination of enzyme engineering and quorum sensing system for efficient de novo biosynthesis of β-arbutin in Escherichia coli”研究论文(酶工程与群体感应系统相结合在大肠杆菌中高效从头生物合成β-熊果苷)。
摘要:β-熊果苷是一种源自植物的糖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美白化妆品领域。碳通量分布不均匀以及熊果苷合酶催化效率低限制了β-熊果苷在微生物中的生物合成。此外,常用的高成本或毒性诱导表达试剂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β-熊果苷的生物合成途径。敲除竞争途径和降解途径,鉴定并过表达关键途径酶,以提高β-熊果苷的产量。此外,通过对磷酸酮醇酶途径和乙酸途径进行联合改造,将碳通量重新导向莽草酸途径。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熊果苷合酶活性位点的底物进入通道,获得R241H突变体,与野生型(WT)相比,β-熊果苷产量提高了16.7%。最终,利用基于luxR的群体感应(QS)系统调控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之间的代谢通量分配,实现大肠杆菌的自诱导调控,无需外源诱导物。最终构建的工程菌株在5 L发酵罐中补料发酵产量为81.9 g/L,以葡萄糖为原料的产量达到0.29 g/g。本研究提出的系统策略可为β-熊果苷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提供参考。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ynbio.2025.08.010
本文来源:科学网https://www.sciencenet.cn/
原文链接: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50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