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何以绽放?2025高校开学寄语汇聚成才“三重奏”

发布日期:2025-09-22  文:谢诗涵 叶真  来源:新华报业网

资料来源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9月21日】“同学们,你们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最好的东大在最好的时代迎来了最好的你们!”9月19日,东南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孙友宏的激昂宣言,回荡在九龙湖校区上空,也道出了这个金秋九月高校开学季的共同喜悦。师长们的开学寄语,如一盏盏明灯,为青年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汇聚成新时代大学生成才之路的“三重奏”


视觉中国

在时代坐标中定位青春航向

青春何以绽放绚丽之光?多位高校“掌舵人”不约而同地谈到,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复兴的伟大征程,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中定位人生坐标。

“什么比完美人生更重要?”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院士在开学第一课上首先向新生们抛出了一个深刻问题,而他的答案是:“只有热爱了,你才能主动,才能面对一切的挑战,才能够创造一切的可能!”付梦印鼓励同学们,在坚定理想信念中筑牢信仰根基,在厚植家国情怀中校准人生坐标,以青春之我勇担使命、彰显风采,为时代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力量!

“鲜衣怒马少年时,何以致青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以一名老学长和校长的身份分享了他对于“江南的甜”的理解与期待:“江南的甜是心怀家国,把热爱写进山河的浩荡回甘。江南的甜是沉潜问学,把问题追至根柢的醇厚甜韵。江南的甜是躬行践履,把脚步印进田野的沁润清甜。”他勉励同学们,要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为国家书写下一个甜蜜时代的执笔人。

“人生由一段段不同的旅程串联而成,各位新同学告别了寒窗苦读的‘浪浪山’,开启了‘闯关打怪’的新征程!”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用该校两位学子在九三阅兵中的出色表现激励新生,“同学们的‘人生黄金期’恰与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期’高度吻合,你们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奋斗者!”他勉励新生,在时代洪流中找准人生坐标,将国之所想、国之所急、国之所需,作为心之所系、学之所向、行之所往,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在融通创新中锻造硬核实力

大学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是重塑思维、拓展视野的平台。如何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开学第一课上,师长们为新生指明方向。

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秋菊用生动比喻帮助新生理解这种转变:“如果说高中是‘冲刺终点’的紧张赛道,那么大学就是‘搭建人生坐标系’的广阔舞台。”她深入阐释道,在这里,你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要成为主动探索世界的“思考者”。

“在这段成长旅途中,我鼓励你们不仅要追求‘你知道什么’更要关注‘你是谁’。”开学第一课中,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博士分享道,你们毕业时最宝贵的“文凭”,将不是成绩单或学位证书,而是你们的品格与人格力量。他鼓励同学们享受大学生活,“修炼”更多人生技能:“请以尊重的方式挑战他人,也允许自己被挑战。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

“妈妈,你上学时一直读的经济学专业,为什么会在中国药科大学工作呢?”“就像你喜欢薯条蘸冰激凌吃一样,跨界混搭,才有新味道呀!”中国药科大学国际药商学院的青年教师周茜以一个温馨的母女对话场景为引。她告诉学生们,人生没有一成不变,真正的创新,往往绽放于学科交汇之处。这份创新的生命力,从来不只是学科的融合,更是人与人的共鸣。一个人的探索或许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的同行才能走得更远。“没有人能够独自完成所有环节,但却可以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校从来不是培养只会重复操作的‘工具人’,而是培养能驾驭工具、会思考、懂专业、有情怀的不可替代的创新创造者。”江苏理工学院校长戴国洪表示,探索求真,从来不只是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保持质疑、勇于发问、追寻本质的思维习惯,“希望大家锻造‘慢下来’的思考能力,秉承‘长期主义’精神,不追求‘速成’,而是享受探索。”

“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但我们应该有抱负,成为时代的主人,要做一个任何新兴技术都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樊和平说。

在实学实干中成就不可替代

志向指引方向,知识提供力量,而担当则让一切价值得以实现。多位师长强调了实干与担当的重要性,为新生勾勒出从学子到栋梁的成长路径。

“矿大校史是一部‘与祖国同呼吸、与行业共命运’的奋斗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国家找矿探源、保障工业基石,到新时代在智慧矿山、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勇担重任,一代代矿大人始终把‘小我’融入‘大我’,用专业所长服务国家需求。”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赵宏伟勉励新生,要怀爱国之心,主动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立报国之志,将专业所学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国之能,珍惜时光,勇于登攀,敢于创新,努力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99届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张国勇毕业后进入能源化工企业,从普通技术员做起,曾为攻克天然气长输管道技术难题,与同事连续数月“泡”在现场,沉心钻研,完成了127项工艺革新、年增效超2亿元,建成国内首个民营企业零散气上载工程,填补行业空白。他以亲身经历寄语学弟学妹们要“心怀理想,脚踏实地;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热爱劳动,崇尚实干”,鼓励大家珍惜优越条件,在奋斗中实现青春价值。

尤肖虎院士四十年如一日攻克通信技术“卡脖子”难题,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6G技术的超前研究,性能达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作为我国首位“90后”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东大校友王浩泽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最终圆满为国家完成了神舟十九号的飞行任务……“今日大学之要义,不止于‘学’,更贵在‘创’、重在‘行’,要将思辨与创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永无止境地去探索、去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大校长孙友宏深情寄语新生道,你们要敢于走出“小世界”,走向广阔、真实的现实世界,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实学实干、挺膺担当中练就硬翅膀、真本领,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https://www.xhby.net/

原文链接:https://www.xhby.net/content/s68d0061de4b0927d30e42151.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