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探寻乡村振兴三位一体发展路

发布日期:2025-10-21  文:通讯员 蔡牧霏  来源:中青校园

资料来源 中青校园

【中青校园10月20日】7月20日至8月5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Spring青年派灵云林2025”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稻堆山村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以教育赋能儿童成长、文化激活敬老传统、“本土人才回流 + 外来人才引育”机制为切入点,系统探寻乡村振兴进程中教育、文化、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新路径,在双向影响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儿童成长营:在青年与儿童的双向影响中播撒成长种子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稻堆山村的夏日午后,成心社工站里总能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实践团在此开设的儿童成长营,以“非遗传承 + 乡村特色 + 五育并举”为核心,设计了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完整课程体系,让32名乡村儿童在6周里收获了别样的成长体验。

儿童成长营中,德育板块聚焦儿童安全成长。防霸凌课程上,实践团成员通过“揉纸团”游戏巧妙具象化了霸凌对他人的伤害,并鼓励学生们勇敢对霸凌说“不”。性教育课则通过自然绘本,用乡村孩子熟悉的动植物做比喻,以此讲解身体界限。六年级学生张嘉豪听完后举手提问:“如果有人碰了不该碰的地方,是不是要像打坏人一样喊出来?”实践团成员谈万菁用肯定的眼神鼓励他:“对,保护自己就要勇敢说不!”以八段锦为代表的特色体育课程被实践团成员搬进操场,孩子们跟着实践团成员的口令舒展肢体,二年级学生王博宇挥着手臂说:“这比在田埂上追蝴蝶还好玩!”

此外,实践团开展了儿童论坛,旨在鼓励乡村儿童大胆发言,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孩子们搬来小板凳分组围坐成圈,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发表想法。11岁的文蓓举着小手说:“希望明年哥哥姐姐还来教我们。” 实践团成员注意到,从最初的怯生生不敢说话,到主动分享对村庄的畅想,孩子们的表达欲在互动中悄然生长。

离村前的纳凉晚会上,村民们搬来竹椅坐在场边观赏,孩子们与志愿者则学跳当地彝族打跳。“孩子们教我们唱山歌,我们教他们折纸,这种交换特别珍贵。”实践团成员孙浩说。实践团创始人张蕾感慨:“不是乡村需要青年,而是青年需要乡村。在这里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会了彼此滋养。”

敬老文化调研:从 “送物资” 到 “种文化” 的九年蝶变

志愿者们从曲靖市富源县成心社工站负责人陈代利处了解到,近几年刚入九月,稻堆山村成心社工站门口就常有老人探头询问:“今年重阳活动定在哪天?”这样的主动,是陈代利九年里最欣慰的变化。

实践团走访村中老党员时得知,稻堆山村的重阳敬老活动已连续举办九年,从最初依赖项目资金的物资慰问,逐渐生长为村庄的文化根系。“早期我们每月入户送牛奶、米面,现在项目支持少了,入户变成每季一次,但重阳节的热闹从没断过。”陈代利翻着活动台账说,变化的底气来自在外务工青年,他们通过微信转账捐来的一百、两百元,累计已支撑起今年活动的大半开销。28岁的村民赵磊在东莞打工,他在微信里告诉实践团:“爸妈说村里老人吃饭香,我们在外也安心,出点力应该的。”

社工站旁的爱心食堂是另一处观察乡村温情的窗口。六年前由慈善组织捐建的食堂里,起初有13位老人常来,现在剩8位老人,但食堂的火从没熄过。 实践团成员注意到,老人们会向爱心食堂的工作人员阿姨说:“希望加些炸土豆,像年轻时赶街吃的那样。” 陈代利笑着说:“这说明老人们把食堂当成了自己家,有期待才是好事。”

“本土人才回流 + 外来人才引育” 机制:可持续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稻堆山村的晨光里,本土返乡志愿者吕奇正带着孩子们辨认山间的植物,将乡土知识融入自然课,一旁的外来驻村者蔡牧霏则用镜头记录课堂瞬间,计划制作一部稻堆乡村本土纪录片,以扩大项目影响力。这样的协作场景,是实践团构建“本土人才回流 + 外来人才引育”机制的生动写照。该机制既助力土生土长的乡村人才扎根成长,又引导外来青年融入乡土,为稻堆山村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土人才的回流,是乡村守住乡愁与活力的关键。实践团从采访中了解到,吕奇是稻堆山村第一批接受外来大学生帮扶的孩子,如今她带着当年被点亮的梦想重返家乡,成为照亮下一代的光。“小时候志愿者教我认识世界,现在我想带着孩子们读懂家乡,”吕奇的话道出了本土人才的共同心声。

外来人才的引育,则为乡村打开了向外拓展边界的新窗口。今年暑期,实践团招募的外来支教生中,既有擅长新媒体运营的大学生,也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在儿童成长营开设AI科普、扎染等特色课程,还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擅长活动策划的志愿者谈万菁,协助社工站优化重阳敬老活动流程,让传统节日更具参与感。“以前觉得乡村离自己很远,来了才发现,这里有太多值得探索的价值,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外来志愿者谈万菁说。

从儿童成长营播撒的教育火种,到敬老文化培育的乡土温情,再到“本土人才回流 + 外来人才引育”机制筑牢的人才根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Spring青年派2025灵云林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稻堆山村的实践旨在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立体路径。教育赋能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文化传承筑牢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人才引育机制筑牢乡村经济的根基,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铁三角”。

实践团在总结中指出,稻堆山村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并非单一维度的突进,而是需要教育、文化、经济形成合力。当儿童敢于畅想未来,当老人获得安稳照料,当农事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乡村便能真正实现“留得住人、记得住乡愁、找得到出路”。

本文来源:中青校园

原文链接:https://app.cycnet.com.cn/n?timestamp=1760958796&signature=4NgOYq5rdLD328mzMeQZO33ozt4YmnYZ0pEx7RG6a9VkKWbjwn&device_type=android&app_version=1.6.2&from=cat


阅读(

编辑:于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