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11月13日】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高素质、高知识、高技能,这就要求当今教育要着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质人才。
新质人才是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具有显著特征。新质人才必须是创新型人才。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和根基。新质人才创新特质的起点在于思维突破,没有创新思维,就无法开展创新实践,更难以取得创新成果;新质人才创新特质的关键在于实践转化,即通过技术和产业创新实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及新产品、新服务的产业化,将知识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新质人才必须是动态型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必然加剧社会环境的动态化进程。例如,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及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突破静态发展模式,保持终身学习,以此实现人才与环境的协同进化。新质人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前沿技术的研发必然超越常规思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质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复合型特质,即多元思维与跨学科能力的有机统一。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新形态,不仅重塑了产业竞争格局,还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颠覆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因此,在破解技术攻坚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国际竞争优势等方面,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与数智素养的新质人才至关重要。
培养新质人才的起点是明确未来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一系列具有高度创新性、融合性与前瞻性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诸多技术难题,这催生出更高的人才需求。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为促进新质人才培养明确了路径。学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性“脚手架”。产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是催生新兴学科的关键因素,高校必须根据当前产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如江南大学在去年新增了合成生物学、电子封装技术和智能制造工程3个本科专业,为发展未来产业加快了人才储备步伐。
培养新质人才的条件是完善基础教育衔接、贯通培养链条。新质人才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需要有序衔接与贯通大中小学教育。无锡拥有锡师附小、省锡中、天一中学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为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奠定了较好的基石。培养新质人才,需要通过大中小学教育的联手,构建基础教育课业与高等教育专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内容以及培养环境等方面制定课业与专业融会贯通的长效机制。面对新质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要求,还要完善不同学段课程的高效衔接,课程内容避免简单重复和脱节,促进教育阶段间的有机衔接,缩短人才培育周期。
培养新质人才的关键是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企业可依据当下及未来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逆向推导,梳理出人才应具备的核心技能,深层次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高校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让新质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实现契合。依托人工智能搭建的现代化育人平台可以将企业需求直接映射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人工智能具有的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匹配功能,还能实现跨地域的产教匹配,精准定位。双向流动机制也有利于新质人才的培养。在理论上,定期派遣教师团队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及时动态更新知识,使新质人才培养的理论支撑更具前沿性和时效性;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建设与产业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产教融合提供持续动能。
培养新质人才的保障是构建多维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这需要对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进行系统改革。目前,人才评价模式过于倚重理论考试,并将其作为能力测评的主要标准,致使人才培养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要改革外部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转向动态跟踪,实行动态监测和记录,通过大数据建立多方位记录,使评价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参考价值。同时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把握人才各阶段特点与人才类型特质,制定与之适配的评价指标,破解“千篇一律”的评价困境。从内部评价来看,评价环节中的包办问题也值得重视。眼下人才成长的最大阻碍,不仅在于过度追求外部的认可、在意他人的评判,还在于将自身价值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从而缺乏“根基稳定”的内在动力。新质人才的创新性特质在于有质疑的精神和敢于说话的勇气,因此,在新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打破“评价即评判”的思维模式,注重培养其独立的自我意识。
(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byjt.cn/layout/202511/13/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byjt.cn/content/202511/13/content_27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