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生于无锡胡埭、酒界泰斗、原无锡轻工业学院创始人秦含章仙逝

发布日期:2019-08-17  来源:无锡观察   江南大学
资料来源 中国新闻网

【无锡观察8月16日】2019年8月15日13:22分,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轻工系统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创始人秦含章,因呼吸道感染引发器官衰竭,经医治无效在北京朝阳医院仙逝,享年112岁。

秦含章是中国白酒事业的奠基人

1908年2月19日,他出生于无锡县胡埭镇张舍,在家中排行老三。虽出身贫苦,却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成为庚子赔款最后一批留学生,先后赴比利时、法国、德国学习,成为中国酿酒界的一代宗师,为我国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生产技术的改造、创新与发展均做出了卓越贡献。“茅台工艺试点”、“汾酒试点”更是奠定了新中国白酒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他还参与新中国所有酒类产业规划和理论建设,为原本一片荒芜、散而不整的中国酒业开辟出一块新良田。

秦含章也是情系桑梓的教育家

1937年他留学回国任教的首站,便是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农事教育学系任副教授;1948年至1949年,他又应荣德生之邀,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上世纪50年代,他主持筹建国内15所轻工业学院,也正是在他的坚持与关心下,中国高等教育食品发酵大咖级专业落户无锡,他担任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农产制造系(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的前身)首任系主任。

秦含章还是家乡党报《天下无锡人》栏目采访的年龄最长者。今年5月,他欣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这也成为老人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接受媒体采访;6月底,当记者回访时,看到家乡水蜜桃,秦老连竖大拇指:这个好,只有阳山有!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百年春秋话传奇,酒旗归位垂丹青。

秦老,一路走好!

秦含章与大女儿秦小文、二女儿秦中文、儿子秦大文(前排右一)及大女婿(后排右一)一家合影

延伸阅读

秦含章:酒界泰斗“世纪陈酿”

他是庚子赔款的最后一批留学生,也是目前唯一的健在者;在78岁高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胸前那枚鲜红的党徽,是最珍贵的宝贝;如今,112岁高龄的他,走过世间风雨、见证共和国的成立并为之奋斗。他就是——被称为中国酒界泰斗的无锡人杰秦含章!

夏阳初照,微风正好。“今天光线好,爷爷听说家乡人来了,诗兴大发,正给你们写诗呢。”5月21日,在无锡秦氏宗亲会会长秦保昕、无锡民俗文化研究者邱嘉伦陪同下,在秦含章儿子秦大文引见下,无锡日报“天下无锡人”栏目组终于在北京团结湖小区秦含章家中,见到这位112岁的传奇人物。

说秦含章传奇,一是他的年龄——112岁的老人,每天坚持写写画画、声音洪亮、意识清醒,在保姆搀扶下,在屋内慢步走动,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寿星;二是他的经历——自幼出身贫苦,却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成为庚子赔款最后一批留学生,先后在比利时、法国、德国学习,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也是著作等身的大学者,更是中国酿酒界的泰斗级人物;三是他的情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毅然归国执教;在和平年代,倾注心血创立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为家乡留下一座现代高等教育的高峰。

少小离家乡音不改

水泥地、白墙壁,七、八平方米的房间,就是秦含章的书房。

知道家乡记者来采访,秦老特地佩戴了党员徽章,很有仪式感。

虽然精神很好,但毕竟是112岁的老人,秦老的眼力、听力都有所下降,交流时,必须在他耳边大声说话;题词时,必须将纸张折叠出条纹,他摸索着折痕不易写歪。可即便如此,老人意识清楚,看到纸张上写着:张舍、胡埭,便指指自己,说那是自己的家乡。

1908年2月19日,秦含章出生于无锡县胡埭镇张舍,在家中排行老三。3岁那年,因家境贫寒,他被送到亲戚家领养,直到6年后才被接回。

虽出身贫困人家,但以“职业读书人”自居,声称“读书读到不后悔”的秦含章,兴趣尽在学习上。16岁那年,张舍国民小学举办免费暑期学习班,秦含章第一次有机会进学堂读书。他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汲取知识养分。后又借钱考入杨墅园匡村学校高小三年级,仅一年就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公费学习。1927年他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求学期间,秦含章脱颖而出。他的文章对农村经济有独到见解,先后被《新生命》《自然界》等报纸、刊物刊登并转载。1930年,还未毕业的秦含章便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也使他在整个上海及大学里小有名气。

要读书、读更多的书!带着这股子劲,秦含章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比利时的名额,这也是庚子赔款的最后一批留学生。但问题来了:学费可免,昂贵的路费从哪里来?

“我爸爸那时靠无锡乡绅的支持,我才得以顺利赴比。”秦大文告诉记者,如无锡著名实业家匡仲谋、荣德生等人,均为秦含章提供了资助。秦含章当时就表示,学成后一定回报桑梓。

“我年轻时去过很多地方,比利时、法国、德国,去那里求学。”面对家乡记者,112岁的老人说起当年的求学经历,一口无锡话十分正宗,神态萌萌的。

从江南水乡到欧洲求学,年轻的秦含章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收获累累硕果:1935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由比利时国王颁发的高级工程师级别的毕业证书,同年进入布鲁塞尔大学植物学院博士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局势动荡,秦含章从比利时转道法国学习葡萄酒技术,之后又入读德国最著名的啤酒酿造专业学府——柏林大学发酵学院,并最终获得了该校颁发的博士证书。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对秦含章来说却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丰厚的学识积累,不仅为他后来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中国的酿造行业因此受益几十年。

但无论走得多远,能说多少国家的语言,秦含章始终不改他的无锡口音。2017年,秦含章回到无锡,提前参加江南大学校庆,并特地到秦邦宪、匡仲谋墓前鞠了三个躬,以示怀念与感恩。陪同他回家的大女儿秦小文告诉记者,那次回无锡,寄畅园(秦家祠堂)、胡埭、省锡中(母校)、江南大学等地点,串起秦老的回乡足迹。“站在胡埭一座桥上,父亲望着曾经的老宅所在地,十分留恋。”

那次回家,秦老还特地在太湖饭店办了家宴,宴请在锡的亲朋好友,一句无锡话:“我回到家乡来,请大家吃个饭”,乡情乡愁乡恋,尽在一言中。

酒界泰斗“世纪陈酿”

在贵州茅台酒厂广场,有一尊铜像——那是茅台酒厂2010年9月为秦含章塑的全身像。

生产国酒的茅台酒厂,为何要为秦含章塑像?这要从上世纪60年代茅台的两次试点说起。

中国白酒发展史上,有两次试点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茅台试点,一是汾酒试点,这两次试点工作,秦含章均参与其中。

先说茅台酒试点。长期以来,茅台以其特殊的环境、独特的工艺、卓越的品质、高端的地位,以及在共和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重要事件中的一些传奇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为此,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轻工业部与贵州省先后两次开展茅台试点,一次是工艺试点,一次是异地试点。

秦含章以副组长的身份参与工艺试点。通过严谨的科学数据,认定茅台酒“酱香、窖底、纯甜”三种典型体香型的划分,接着又按不同比例,采用任意随杯淘汰等方法进行数万次以上的勾兑,摸索出了一套勾兑规律,规范茅台酒生产工艺,使之品质更加稳定。

看着茅台酒价格一路上涨,秦含章却内心不安。作为酒界泰斗,他谆谆叮嘱前去探望他的各个酒厂负责人:“要酿安全酒、良心酒,酿老百姓能喝得起的好酒!”

在秦含章参与异地茅台研究测试的同时,他还主持中国白酒行业两大试点之一的“汾酒试点”,在汾酒厂进行科学试验,用2年零4个月的研究总结,提高了杏花村汾酒的生产技术,解决了技术难题,为日后“汾老大”的崛起,提供了品质支撑。

在中国酒业,秦含章的重要性在于,他参与共和国所有的酒类产业规划和理论建设,为原本一片荒芜、散而不整的中国酒业开辟出了一块新良田。

这样的成就,源于扎实的理论学习与务实的实践。秦大文向记者出示了秦含章各个时期的毕业文凭、执教聘书,有比利时、法国、德国的毕业证书,也有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复旦大学的任职聘书等等,均保存完好。收在一只老旧牛皮包中的两张证书,却是秦含章最看中的:两份均是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任命通知书,一份是任命秦含章为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参事,另一份再任轻工业部参事。

从1927年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到留学欧洲向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工业转行,秦含章追求“专业报国”、“走应用科学道路”的理念,充分彰显了无锡人“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地域人文精神。

一座名校回报桑梓

2010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正式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编写相关丛书。在2013年出版的第二辑丛书《含章可贞:秦含章传》一书中,对秦含章的定义是“共和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

秦含章不仅是中国酒界的泰斗,还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学者与实干家,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

说起无锡高等教育,当年的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发酵系,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金牌专业,而这座高校的创立者,就是秦含章。

朱吉鹏 摄

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作为技术性人才,正值壮年的秦含章进入科学家的研创爆发期,迎来“专业报国”的幸福时刻。他筹建包头糖厂,开辟内蒙甜菜糖业基地;参与接管和整顿烟草公司,研究烟草等级标准的报告被用作培训教材。参加筹建华北制药厂,开拓我国抗生素工业;帮助山东酒精厂提高质量。

1956年,秦含章成为《十二年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编委,担任食品工业组负责人,参与轻工业规划。此外,他主持筹建国内15所轻工业学院,为中国轻工业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

“父亲对无锡轻工业学院,那是偏爱的,倾注的心血也最多,毕竟是家乡嘛。”秦小文记得,当年在选址时,父亲力主在无锡办一座轻工业学校,理由是无锡物产丰富,食品加工基础好,不仅是“米码头”,“面粉大王”也出在无锡:荣氏企业的“兵船”面粉不仅行销全国,还走进东南亚甚至欧美市场。也正是在他的坚持与关心下,中国高等教育食品发酵大咖级专业才落户无锡。

而早在创立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之前,1937年他留学回国任教的首站,便是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农事教育学系任副教授,讲授土壤学、肥料学及有机化学课程,并在该院筹建了化学实验室,编写《农业有机化学》一书;1948年至1949年,他又应荣德生之邀,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兼农产制造系主任,主讲土壤学、农产制造学。

从留洋归来回无锡任教,到名重一时在家乡创立无锡轻工业学院,这正印证了秦含章当年受无锡乡绅资助留洋时的承诺:他日学成后必回报桑梓!

在采访结束时,秦含章得知无锡日报与共和国同龄,今年将迎来70周年报庆时,应邀落笔,一笔一画写下对家乡党报的祝福:“七十周年,祝无锡日报越办越好!”写完后,拍手连称“这个好!这个好!”

喝咖啡、品小酒、吃巧克力,性格率真、乐观知足,每天练字写诗,将平淡的日子化成了诗。秦含章在为我国微生物学的技术进步、为发酵工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人生酿成了“传奇琼浆”。

 

本文来源于:无锡观察

原文链接:http://www.wxrb.com/node/wxgc/201908/t20190816_1493705.shtml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