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留住、延续好城市记忆

发布日期:2019-08-30  来源:无锡日报   王 华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8月26日】美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以法治为基础,采用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民众监督的方式运作。任何脱离法律的设立、废止、维护或拆除等做法都不会被支持,甚至反被起诉。当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能僵化地套用某一国家的做法,而是要结合各国的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地通盘考虑。

如何看待历史文化遗产,意味着人们将怎样面对自己的未来。尽管建国才短短240多年,但美国政府及其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却细致入微,发人深省。以美国波士顿为例,在闹市、街角、城郊或居民区中,但凡有年代的建筑楼宇、历史街道、名人故居、水坝桥梁、雕塑艺术,甚至是一个广告的LOGO都被当作历史文化遗迹维护起来,不能轻易改变原貌,更不可搬迁和拆除。他们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把它们储存在“时间银行”里“保存给未来”。在这样的理念下,整座城市到处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文化精神,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笔者简要谈一谈波士顿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做法。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注重还原历史真相和变迁过程。例如,在1897年波士顿便开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条地铁,这是该座城市至今还引以为傲的事件之一。如今,在老旧的地铁站内,我们依旧可以通过放大的照片看到当年建设的情形,包括设计师的简介、参与建设的人员、修建现场、动用的工程机械、施工图纸与经费预算,以及历次维护的样貌等。同样,废弃的城市水利排灌站,也被政府保护利用为一个水利历史展示博物馆。除了介绍以上的情况,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大厅,让前来参观的人们体验蒸汽机械排灌的操作,并辅以积木、绘画、影片等,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建设的过程和城市水利的运作机理。这样做不仅是向人们详细讲述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更彰显对奋斗进取精神的尊重,对过往历史的责任感和敬畏感。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当下的社会教育。美国不是为了遗产保护而保护遗产,而是注重发挥其教育功能、传递精神价值。位于波士顿市中心的新英格兰大屠杀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杀害的犹太人而建。整个建筑群由六个玻璃塔构成,分别代表了纳粹德国建立的六大集中营。六座玻璃塔上一共雕刻了六百万个名字,表达了对六百万大屠杀罹难者的怀念,这让每个参观者的身心接受了一次反战教育。不过,发挥教育功能更鲜明的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故居。1964年,该故居成为了国家历史地标,三年后又被指定为国家历史遗址。里面的摆设基本还原了当年的原貌,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参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观看肯尼迪童年受教育的纪录片,让参观者认识到这位总统之所以伟大和受人尊重,与其所受的独特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无疑发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差异化、凸显个性魅力。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已经被现代性的文化工业打造成千篇一律的标准件,致使文化消费者产生一种审美倦怠。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美国人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体现出其差异化的个性魅力。位于市中心的巨大的Citgo标志于1940年安装,本是石油公司的一个广告标志,因其在芬威公园的波士顿红袜队比赛背景中的出现,而被民众认定为波士顿的标志性建筑。现如今,Citgo标志所在的建筑物将被拆除,遂引起公众对该标志的广泛关注,并提出了强烈抗议。最终市政府、开发商、居民代表、Citgo公司等多方协商一致,该标志作为波士顿市的历史遗存将继续保留存在下去。

最后,顺便提一下,美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以法治为基础,采用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民众监督的方式运作。任何脱离法律的设立、废止、维护或拆除等做法都不会被支持,甚至反被起诉。当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能僵化地套用某一国家的做法,而是要结合各国的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地通盘考虑。历史一直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当作“他者”而置于一旁罢了。因此,让历史文化遗产“鲜活”起来,使现代社会的民众感悟过往的灿烂文明,不仅关涉一个民族文明的传承与智慧的延续,而且还关乎我们面对未来的自信与勇气。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坚持不懈地传承历史文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才能牢固树立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作者系江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现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做访问研究)


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9-08/26/verList.ht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9-08/26/content_757668.htm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