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新中国70年食品工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发布日期:2019-10-23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吴林海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院长,商学院教授
资料来源 中国食品安全报

【中国食品安全报】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1949年以前,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不仅已建立起独立的、门类基本齐全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食品工业成为国家现代工业体系中的第一大产业,而且我国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大食品产业国,为保障中国与世界的食品供应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70年食品工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食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1996年至今,食品工业产值始终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194.3亿元,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门类中位列第一。在2012-2018年间,食品工业约占全国工业资产总额的6.65%,吸纳了8.17%的就业,贡献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9.54%和11.04%,完成了整个工业11.51%的工业增加值。新中国成立70年来,食品工业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食品工业满足了人口大国的生活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食品工业的规模小。经过70年的发展,食品工业生产规模有了质的飞跃。2018年,精制食用植物油、成品糖、罐头、乳制品、啤酒产量分别为5066万吨、1553.99万吨、1027.99万吨、2687.1万吨、3812.24万吨,分别比1957年增长了45.05倍、18.07倍、164.8倍、2115.8倍、762.4倍。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工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2018年我国食品工业已涵盖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个大类、18个中类和61个小类,有效保证了近14亿人口食品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食品工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食品工业只是农业的简单延伸,农业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这一状况基本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1962年、198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9.50%、32.30%。而自1985年以来,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迅速提升。2017年该指标跃升至170%,基本达到了目前发达国家150%~200%的平均水平。

食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前我国食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改革开放后,我国食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到2013年,我国从事食品科技研发的机构超过350家,205所高校设立了食品学科或专业,近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能够培养食品领域的研究生。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技术总体上处于国际较为先进的水平,在若干领域解决了一系列前沿性、关键性技术问题。2018年,中粮、青岛啤酒、茅台、五粮液四家食品与饮料行业企业荣登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伊利股份、海天味业、达利食品三家企业荣登福布斯2018年度亚洲上市公司50强榜单。

食品工业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跨越。食品出口,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少量初级加工品出口发展为目前向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门类齐全的食品,成为世界食品出口量最大国家之一。食品进口,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少量进口,到2013年发展为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国。2017年,我国进口食品的范围覆盖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光明食品集团以12亿英镑的价格收购维他麦60%的股份,改写了中国食品工业单纯引进外资的历史。

新中国70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把握好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与利用国际市场的关系。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人口总数约为5.4亿,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为82.80亿元,可以说中国人的饭碗盛不满。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装足、盛满中国人饭碗的艰难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利用30年的时间初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食品工业体系,走过了食品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最初阶段。

1949—1978年间我国食品进口贸易量比较小,主要是弥补国内粮食缺口。改革开放后,食品进口贸易大幅增长。2004年,我国食品进口贸易规模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关口,达到133.68亿美元;2008年、2010年、2014年则分别突破200亿美元、300亿美元、400亿美元关口,达到245.38亿美元、303.11亿美元、477.87亿美元。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进口食品种类更加丰富,食品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饭碗。但是进口食品主要是丰富中国人食品消费的品种,中国人的饭碗还主要端在自己的手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正确把握了独立自主与利用国际市场的关系,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走过了装不满、基本装满、富足有余的发展历程。

把握好食品数量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系。食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相互影响,但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相对重要性是一样的。在计划经济和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是生存需要的数量保障型,保障食品数量安全占主导地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于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实行了将近四十年的票证供应制度。

1993年以来,农业和食品工业在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不断爆发,食品质量安全的前市场风险与市场风险融合叠加且日益凸显。2003年5月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8年9月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掺假丑闻的相继爆发,暴露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极端严重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就转化为主要矛盾。为此,国家持续深化食品安全体制改革,把食品安全定位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并纳入了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社会共治。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93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进入新时代以来,食品安全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开创了新中国70年来食品安全的新境界。

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将食品工业定位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并经过30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除计划经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外,中国都致力于实施积极有为的政府政策,并逐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将食品工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行业,通过改革实现了食品多元化的市场供应。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政府将食品工业清晰地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逐步实现食品数量保障与质量安全保障的并重。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来,国家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经过四十年持之以恒的艰苦探索,市场机制已在食品工业的各个领域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市场主体在充分反映资源要素供求和价格机制的市场环境中生产经营,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各自利益,而消费者自主消费,基于市场机制实现消费的满足。

把握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先进食品工业技术几乎是空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新中国逐步探索建立自己的食品科技体系。在经济转轨时期,国家在食品科技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启了食品工业科技发展的重大创新。20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在北京农业大学等13所农业院校设立食品学科或专业,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食品科技创新开始步入快车道。新时代以来,食品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开始由单一的“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

20世纪60年代之前,是西方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最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但政府仍然充分利用有限的国际空间从前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食品工业技术与装备。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从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与装备。在1990-2000年间,我国大中型食品企业成套引进国外技术装备,一批高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之后,我国继续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攻克了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食品科技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中国食品科学报http://paper.cfsn.cn/content/2019-10/22/node_2.htm

原文链接:http://paper.cfsn.cn/content/2019-10/22/content_83905.htm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