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中荷两国食品专家江南大学研讨食品保鲜与绿色供应链问题

发布日期:2020-06-15  来源:紫牛新闻  
资料来源 紫牛新闻

【紫牛新闻6月15日】在日前举行的“江南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未来食品云端系列论坛”上,中荷两国食品专家围绕食品保鲜与绿色供应链相关问题展开研讨。

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总额将突破4万亿元。然而,目前我国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完善,冷链利用率低仍然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行业的一大痛点。据统计,由于冷链系统不完善造成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价值至少为100亿美元。因此,合理的食品保鲜技术与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是实现食品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键。

来自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Jan Verschoor研究员强调了跨学科协作驱动质量导向的生鲜供应链重要性,他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探讨了影响农产品采后品质的因素,例如生物差异对储藏的影响、采前和采后的生理特性、最大化延长采后货架期以及温度的影响等。在报告的最后,他指出采后供应链只能够延缓质量的损失,而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并且探究产品品质的损失对于未来农产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自浙江大学的孙崇德教授针对我国农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比例在不断增长、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有待提高、世界环境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促进第四方物流发展、标准化的完善以及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等几个方面。这些优势和不足同样也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例如后电子商务的潜力、预冷和冷却产业的商机、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促进行业标准的制定等。

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来自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Leo Lukasse研究员报告称全球存在30%的食品浪费,而冷冻占用了全球15%的电力并会产生严重的温室气体,在“零饥饿”及“气候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形势下,食品采后处理技术彰显出重要的研究价值。Leo研究员指出直接膨胀冷循环模式当前存在“不稳定”及“制冷容量低”两大问题;制冷控制过程中,对压缩机及蒸发器风机转速的调控可以使得能耗大幅度下降(65%);而通过对产品储藏影响因子的探索优化、技术选择、设备设计和过程建设及质量评估体系四个环节,可以实现食品高质量保鲜。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晶教授介绍了海水鱼低温物流保鲜技术研发,提出水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三分之一的优质动物蛋白,然而鲜活水产品捕后损失率高达15%,成为制约我国水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谢教授从生物保鲜剂的研发、功能冰的应用研究、物流过程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及物流过程品质动态监控技术四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水产品保鲜的技术创新发展及其降低水产品物流损耗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表明通过臭氧及电解水冰处理,能够通过高效杀灭食品表面的微生物,显著延长冰藏货架期;气调包装可以有效缓解温度波动对水产品品质的严重破坏,提高水产品冷藏物流中的保鲜度;而创新型的物流过程品质动态监控技术与装备,可以实现水产品质量及安全的实时监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来源于:紫牛新闻

原文链接:https://wap.yzwb.net/wap/news/593187.html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