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抗疫大考 彰显中国自信

发布日期:2020-09-12  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侯勇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9月11日】9月8日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表彰了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弘扬了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遏制住了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积极进行国际合作战“疫”,中国体制之有力、中国举措之有效、中国责任之担当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抗疫大考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更加坚定了人们的“四个自信”。

■抗疫大考坚定理论自信

战“疫”的理论自信,源自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性、人民实践性、开放时代性,源自于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展现出来的实践伟力和思想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强调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体现出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力量。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作用,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磅礴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抗疫大考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对历史方位的判断、对立场方向的坚守、对战略目标的确定、对领导力量的确认、对基本方略的选择、对发展动力的整合、对条件保障的确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坚持发展经济与加强风险防控,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处理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的关系,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胜利。

■抗疫大考坚定制度自信

战“疫”之中,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迅速行动,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人民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坚定广泛的支持。“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巨大反差更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动员优势、效率优势和群众优势。我们要一以贯之地增强忧患意识,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抗疫大考坚定文化自信

战“疫”之中,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同时,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等文化基因;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呈现。伟大抗疫精神在战疫斗争中彰显出深厚的伦理责任、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和磅礴实践力量。

(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基地研究员)


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009/12/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009/11/content_56299.html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