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出人才 出体系 出成果——看江南大学如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

发布日期:2011-03-10  来源:科技日报  
资料来源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3月10日讯】: 特约通讯员 李佳敏 舒媛媛 本报记者 过国忠

  全国“两会”前夕,记者来到江南大学采访欣闻,今年1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蒋高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数字化经编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了解,江南大学在“十一五”期间,连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在2010年,学校以专利申请量2232项和专利授权量1352项的业绩,双双位居江苏高校第一。

  这些奖项与科研业绩,都一一体现着这所学校在不断创新中所赢得的学科优势、科研开发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进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喜人成果。

  江南大学学科发展与科研实力提升靠什么?

  记者听说,江南大学作为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在国内早已赢得“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并逐步成为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领域高端人才培养与实施科研攻关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特别“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教育、科研、产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新要求,提出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5年来,我们在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学科建设,加快科研投入,已形成了‘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的办学特色。尤其承担的一系列国家和部[省]重点建设学科与科研开发水平,走在了国内同类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前列,在教学与科研上起到了引领与支撑的作用。”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说。

  记者从学校提供的有关学科建设与科研开发的一组数据看出,“十一五”期间,可以说是江南大学自建校来,学科发展最快、人才培养最佳、科研成果最多、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的5年。

  把“学科优势”转化成“服务优势”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征程中,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研开发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此,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快构建和完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发挥自身在食品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上的优势,把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带动其它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陈坚如是说。

  大学如何把自身优势快速转化成服务优势,主动融入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之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双赢”?这是几年前曾困扰过学校领导层的一个问题。

  校领导班子很清楚,江南大学的特色是轻工,是国内最早创建粮食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工业设计等学科专业的高校。尤其是食品科学与技术是国内该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内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这是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是江南大学的“长腿”。

  但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校领导更多地是看到学校还没有解决的“短腿”,那就是一些新兴学科教学科研人才缺乏、专业学科水平急需整体提高……如何把学校“长腿”做强,“短腿”做长?

  “我们经过深层反复的思考,感觉到,对于大学来说,要真正融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融入到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同样面临着创新与转型的问题。既然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要在办学与科研的体制机制上创新,通过‘选择性卓越’、‘提前进入’,加快整合学校资源,加速领军人才的引进,扶持发展重点学科,全力培育新兴学科,建立起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促进教学、科研开发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陈坚说。

  “既要放眼全国,保持学校原有的食品、轻工、纺织领域的学科优势,也要着眼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接轨,以学科建设,带动社会服务”,校领导班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看到了优势,找到了问题,达成了共识,明确了主攻方向,江南大学不断“发力”。

  近年来,学校先后合并组建了医药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数字媒体学院、人文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同时,在学科建设上,加大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江苏省和无锡市的支持,在拓展原来重点学科研究领域的同时,加快一批新兴学科和创新平台的建设。

  去年1月,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筹建。未来将充分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创新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围绕制约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提高粮食的食用率、利用率、产出率和减少粮食产后加工损失为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使粮食产业不仅“高产稳产”而且“优质高效”,实现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生产强国和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江南大学所在地无锡市正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物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江南大学以无锡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通过建设重点学科和调整专业布局,推进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在融入、服务与引领城市发展上不断寻求新途径、新突破。

  去年,通过整合学校教育科研资源,与无锡市政府共建了国内首家物联网工程学院,覆盖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的“传”、“感”、“网”三方面专业。学校聘请一批海外归国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并做好当年创办当年招生。

  今年1月,江南大学又与无锡新区签约共建物联网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江南感知能源研究院。这两个重大合作项目,由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建设,并将入驻大学科技园进行具体运作和产业化实施。

  据介绍,通过合作共建物联网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按时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攻克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实现“发酵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产业链、“感知医疗”等3个示范系统的目标要求,推动物联网从基础研究加快走向应用技术的产业化。

  通过合作共建江南感知能源研究院,将以感知能源智能云服务平台建设、中国感知能源服务体系建设、能源感知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能源智慧监管服务技术产品的研发及推广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搭建一个国内首创的基于传感网技术的四位一体能源监管与服务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江南大学与无锡市的合作共建,相信必将在提升学校自身新兴学科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推动国内传感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无锡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市委书记杨卫泽说。

  全力打响“科技服务”品牌

  “让教学与科研,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中,提升学校的学科与科研工作水平,加快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这种理念在我校早已形成共识。”陈坚高兴地说。

  “十一五”以来,江南大学全力打响了“科技服务”品牌。

  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多年来,江南大学在食品领域立足,形成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粮食深加工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

  据介绍,江南大学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有着坚实的基础。早在“九五”期间,在国内就已经率先系统地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承担了381个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在粮食深加工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并在这个研究领域连续多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确立了江南大学在国内食品轻工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国也是纺织大国,经编产业以其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卓越、产品性能独特等优势在纺织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过去,高档经编装备多数依靠进口。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蒋高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数字化经编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该项目成果已在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得到整体应用,相继开发出国内第一台电脑多梳、无缝、高速、多轴向和双轴向经编机,各系列机型达20多个品种,产品性能稳定,性价比高,已经占领国内高端经编装备市场。

  2007年以来,该项目累积新增利润6.2亿元,新增税收2.1亿元。研制的各类经编装备和配套软件已经在87家公司应用,项目开发的高档装备和软件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间接经济效益20亿元左右,打破了高档经编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的经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该项目也喜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药学院的组建是江南大学第一个学科整合工程。组建当年,无锡市生物医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落户该学院。目前,学院微生态水处理剂以及药用氨基酸发酵工艺科研成果已经成功地在江苏苏中药业集团、无锡晶海氨基酸药业以及扬州天健动物药业等企业实施产业化转化并获得相关药证2份,累计产值超过4.5亿元,利税超过1亿元。

  环境和土木工程学院主动服务无锡的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发200吨/日生活垃圾渗滤液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实现餐厨有机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能源化、产业化利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样版。

  同时,学院还积极参与太湖蓝藻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建设,承担了无锡水专项项目“城市生态水系的构建与水质保持技术与示范”子课题研究,成果为保障河网地区城市和太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水生态系统稳定,发挥水环境的社会经济功能,支撑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腿”做强,“短腿”做长,学校科学研究务实推进,不仅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更带动了相关学科建设。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并列第二。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针对全国110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开展了高校满意度调查,江南大学综合满意度位居全国高校第18位。学校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排名中迅速上升到第58位。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方才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高水平体现在哪里?科研无疑是一项重要指征。科研水平的高低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小。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可以帮助学校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陈坚深有感触地说。

  新起点谋划新发展

  开放合作,促使江南大学学科建设与科研开发水平不断跃上新高度,创出新纪录!

  “十一五”期间,江南大学新增“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新建“工业发酵及生物催化”和“食品精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增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博士后流动站。

  “十一五”期间,江南大学共获得国家、省部级(含行业协会、学会)以上科研奖励192项。其中,《以高产量、高转化率和高生产强度为目标的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数字化经编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江南大学总计到账科研经费超9亿元,年均增长率35%。发表三大检索论文9400多篇,申请专利5400余件。

  出人才,出体系,更出成果,江南大学仅仅是中国大学转型发展中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代表。但是,从江南大学的发展,学科与科研开发的优势,令人欣喜地看到了国内大学新的发展水平和对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

  步入“十二五”,江南大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抓住世界大变革、国家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开始了新的谋划。他们决心把学校打造成为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成为汇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之路,尽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今年是我校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和第四轮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合并组建10周年。新的时期,我们面临着许多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发展的困难。但我们有信心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对大学的要求,加快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与科研水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使学校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在3月2日江南大学召开的“2011年党政工作部署会”上,校党委书记武贵龙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眼下,江南大学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出发,依靠不断创新的精神,凭借敢于“超越”的勇气,一个支撑全校“十二五”整体发展的“攀登计划”,正在校内全面扎实推进……这预示着江南大学离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已越走越近。(科技日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3/10/content_283355.htm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