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讲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视点 >> 江南讲堂

古吴国的演进及其文化遗存(节选)

发布日期:2015-03-26  来源:演讲者:庄若江  
春秋时期的吴国,其核心地带,是今天位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主要是苏锡常、杭嘉湖和上海,一眼便知这里是今天中国东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与今天长三角、江南的概念大部重合。
吴地,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经济富饶,景色旖旎,文化昌明。在历史的舞台上一直扮演着振奋精神和宽慰内心的角色,也是华夏文化的避难所。历史上多次游牧民族的铁蹄踏破中原,而华夏文明得以保存,就因为有了江南。
>>>吴国的缘起与演进
司马迁的《史记》,在索引述赞中用了区区数十字十分凝练地概括了句(gou)吴古国的历史和在吴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太伯作吴,高让雄图。
周章受国,别封於虞。
寿梦初霸,始用兵车。
三子递立,延陵不居。
光既篡位,是称阖闾。
王僚见杀,贼由专诸。
夫差轻越,取败姑苏。
“句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1世纪初,距今大约3200年前的“太伯奔吴”。太伯(汉以后称“泰伯”,有敬重仰慕之意)因此被称为“开发江南的始祖”,他的大墓位于锡东鸿山,被称为“江南第一古墓”。
泰伯是中原周国(部落国)的王长子,为什么没有继承王位而来到江南?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已发育十分成熟,而东南一带地处偏远,尚未开化,他为什么会千里迢迢南奔荒蛮之地?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一般情况下,王位由长子继承,但是“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昌”就是姬昌,季历的儿子。姬昌不仅才貌出众,品行端方,还智慧超群,祖父对他寄予了厚望,想把王位交到他的手里。为了日后姬昌能够继承王位,那么就要将王位先传给他的父亲季历。
太伯很理解父亲的想法,年逾四十的他又膝下无子,考虑到国家的前途未来,他毅然决定放弃继承权。为了让季历顺利继位,他和大弟仲雍借口外出采药,离开了故乡周原,南奔荆蛮。当时东南地区因远远落后于中原,所以被称为“荆蛮”。
泰伯、仲雍来到江南,为了被接纳,采取了当地蛮夷装束“文身断发”,以此“示不可用,以避季历”。于是,“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后来,季历顺利登基,而姬昌就是后来著名的周文王。
泰伯来到江南后,筑城守民,开渎理水,将中原的农耕技术和文明礼仪带到这里,受到土著的拥戴。他率人筑了一座周长“三里又九十步”的夯土城,城内居民生活相对安逸,数年之内“民人殷富”,从而得到大批土著的拥戴,《史记》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于是一个大型部落诞生了,这就是古吴国的雏形。
太伯九十多岁去世,因身后无子,所以首领的位子是由仲雍接任的,称“吴仲雍”。所以,后来历代吴王其实是仲雍的后代。
在吴国存世的近700年中,历经25代吴王,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司马迁简单记述了25代吴王的传承世系: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五世,受封)→熊遂→柯相→强鸠夷→馀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馀祭→馀昩→州吁(僚)→光(阖闾,前→夫差。
吴国到第五代周章时,恰值周武王率800诸侯灭商成功,重新分封天下,将周章封为一方诸侯,而“勾吴”这时候才算作一个正式的国家。对吴国历代执政的吴王,《史记》大多一带而过,原因是吴国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这一现象至第十九世吴王寿梦,才发生改变。寿梦是一个有梦想的吴王,当时吴国各方面都很落后,寿梦决定外出考察,在鲁国他观赏到了一次大型乐舞表演,在晋国他见识了远比吴国先进的武器,这使他非常感慨,也催生了强烈的跻身诸侯强国的愿望。寿梦积极吸纳人才,发展经济,向他国学习文化和技术,这一时期,吴国诞生了第一支水师,步兵作战“始用兵车”,并开始了文字纪元,可以说,这个时期论经济、军事、文化,吴国都有了长足进步,被司马迁誉为“吴国始强”。
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季札最德才兼备,寿梦希望王位由季札来继承,这一想法却遭到季札反对。最后,王位仍由长子诸樊继承,但诸樊为了满足父亲意愿,便将王位继承改为“兄终弟及”的方式。但是,在三弟余昩去世时,季札仍然拒绝继位,躲起来避而不见。于是,王位便由余昩之子州吁继承,登基后称“吴王僚”。
这样的继位,今天看来有诸多不合理。诸樊本可将王位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光,为了季札才改变传承方式。如果季札不愿继位,王位也应回归公子光。所以,这种非常规的传承,必然种下了宫廷自相残杀的祸根。在吴王僚执政12年后,公子光借助伍子胥推荐的两位刺客——专诸、要离,先后刺杀了吴王僚和他的儿子庆忌,用血腥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宫廷政变,实现了权利的回归。
公子光夺位后,称阖闾。虽然取得政权的手段不能认同。但必须承认,他是吴国史上最有胆略、抱负和作为的一代吴王。他上台后,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同时,广纳人才,除了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也都服务于吴国,历经十几年奋斗,吴国终于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强国。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与越国作战时,受伤毙命。王位由二子夫差继承。夫差在位23年,前期的十年,有阖闾打下的基础和伍子胥的辅佐,这一时期疆土最大、实力最强,称为中原五霸之一。但在后期由于夫差的错误,吴国在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导致吴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一是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导致国力凋敝。二是错杀良臣,放虎归山。夫差犯下的最大错误,是赐死了伍子胥,放走了越王勾践,为日后越国卷土重来埋下了祸患。三是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经济不振。第四,最根本的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夫差政治幼稚,战略轻敌。
>>>璀璨奇绝的文化遗存
作为国家体制的“吴国”,在绵延了近700年后从历史上消亡了。但“吴地”概念、悠久文化却一直绵延至今。那么,从具体的物证去考察,古吴国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独特的鸟虫文字。吴国水网密布,先民崇尚空中飞鸟和水中蛟龙,这些文化崇尚也在文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王”字,在吴国的剑、戈、钺等武器上,都有鸟虫篆铭文,可以看到其写法的丰富,也显示了“崇鸟”“尊龙”的习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灭六国文字,烧六国古书,意欲文化上实现大一统,却保留了吴越鸟虫篆。当时的秦王朝,政府行文用小篆,民间记事用的是草隶,而在玺章旗帜上则多用鸟虫篆体。至今,我们仍能在一些艺术创作、艺术品收藏品上,窥见鸟虫篆的痕迹。
高超的铸剑技艺。《史记》曰,“吴钩越剑,国之重器”,在古代,宝剑有多重的含义,既是军事装备的武器,也是统治者最高权利的象征,还是国君之间最贵重的礼物。中国各地出土的宝剑,大多产自吴越地区。自古吴越就是铸剑技术高地,春秋时期活跃着许多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浙江的旅游胜地莫干山,就得名于干将莫邪,那里曾是他们的炼精铸剑之地。
吴国的宝剑锋利精美,技艺精湛。这把埋藏地下2500多年的吴王光剑,至今金光可鉴,上镌鸟虫篆:“攻吾王光,自乍用佥”,还有的宝剑上镶嵌着珠宝,令今天的人自叹不如。
超绝的造船技术。吴地水网密布,自古就是造船高地,早在7000-8000年前,吴人就能制作独木舟。阖闾时期,吴国曾制造过一艘“艅艎”,船长约40米,高约10米,是用于指挥战斗的三层楼船,可容纳乘员600余人。该船对吴国意义重大,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艅艎曾在战斗中为齐国所掠获,后来夫差又率部乘夜色将其夺了回来。后来,“艅艎”成了一种独特的代名词,被用来泛指各类大船、大型战舰。吴国还拥有各类作战兵船——大翼、中翼、小翼。《水战兵法内经》载:“大翼,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专司航向),操长钩矛斧者四,(弓)弩各三十二(个),(箭)矢三千三百(支),甲兜鍪(盔甲)各三十二(套)”,乘员达115人之多。而小翼、中翼,也分别可容纳战士80—86人,有了这样的水上利器,吴人才能够逐鹿中原,百战不殆。
阅读( (编辑:臧传敏)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