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讲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视点 >> 江南讲堂

当代水墨的国际空间 (节选)

发布日期:2015-05-12  来源:周雯洁、刘文娟、穆瑞整理  
主讲人简介:
曹星原,现任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自2014年作为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受聘青海省美术馆任副馆长。1982年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2014年执教美国夏威夷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美术史系并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自1998年起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历史所研究成员(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School ofHistorical Studies),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特邀学术顾问。
什么是国际空间?
大家概念中的国际空间是期待着我们的艺术品能够在西方得到像我们崇拜他们一样崇拜我们,但这是做不到的。日本人学中国水墨画学了一千年都没有得到中国人的认可,中国人如何得到世界的认可?国际空间是多重的多元的,甚至是带有某一个人在某一个立足点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国际空间需要复杂化。明确地说,我们很难像我们当年崇拜西方人那样受到崇拜。
什么是当代水墨?
当代水墨有两个概念。
一种是当代人画的水墨。这其中又有两个概念,一是真正在寻找一种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新语言,受到西方与西方交流100多年后的审美感觉与转化之下创造出来的当代艺术品。二是当代人画的当代水墨,譬如芙蓉花,牡丹花,竹子之类扬州八怪传统遗传下来的,表达不多的画。
另一种当代水墨,就是在后现代意识影响之下的一些当代水墨上的探讨,受后现代政治思想影响下的创作。但没有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也就不符合当代的艺术价值。后现代强调意识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意识的价值问题,也就是意识的原创性。当代水墨是以传统水墨的审美与理论思维为起点,并以水墨手法表现当代精神、当代生活经验、当代审美情趣、当代思想的艺术。
什么是中国水墨?
中国水墨画和山水画有很深的渊源。我们欣赏山水画,关注的是笔墨效果。笔墨效果怎么界定?抛开技术层面,一开始是观察,接着画中人物与观者有一种对视,画中人是有意识的,他生在画中,最后画者进入画中。这个可读性到了水墨画中,就是文人画的前身。
文人画和水墨画有很相近的地方,几乎重叠。文人画是中国的前卫艺术,只不过比前卫艺术早了1000多年而已。前卫艺术是反叛、拒斥,抛弃以往的价值体系,放弃以往的审美体系。文人画是在王安石和苏东坡乌台事变之后出现的,形成了一种绘画、诗歌和书法相互之间的互动,达到一种非常隐晦的,非常委婉的,带有一点和宫廷政治分庭抗礼的政治上的反叛,在这种情况下,文人画的出现其实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前卫艺术,它反对政治制度和政治思维,反对当时一切不符合他们认识的道德。
画是一个概念艺术,不再是简单的图像,而是要用当代来解释中国古代。书法就隔绝了以往的绘画语言,建立了新元,这种元建立在一个新概念之上,同时还要加诗,加跋,把这个概念不断延展和加深。书法其实是对技术的隔绝,对导向的偏离,甚至是对技术的摒弃。这些概念在宋代已经完全形成了,因为文人具备两个功底,书法和文辞的表达。用书法的功底隔绝了书法的描摹,用他们的问题表达和对历史典故的熟悉把概念通过书法,用带有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
元代通过这种笔墨效果,找到了一种新语言,这种语言带来一种视觉上的迟滞。看文人画,看的不是图片,而是上面的点和墨,看的是笔在纸上的运作,看的是分解了图像的元素本身。欣赏的对象整个颠覆,这个转变在元代。水墨就是要有传承与变化,而这种变化又特别能表达当代人的思想。到了明代,更大的突破是模和仿的概念,仿不是真正的仿,是挪用。
西方的转变是在20世纪中期。现在西方学者研究的是崇高,悲壮,空间,透视或是后现代的绘画,用这些人的评判标准来评判我们的水墨,我有很不安定的感觉,就像我站在一块漂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第一我不知道它往哪里飘,第二我怕它融化。
前人已经把应该走过的颠覆,应该建立的视觉实质,视觉手段变成视觉关注对象。这种情况下的当代水墨,第一是传统家门的创新,第二是多才多艺画家的跨界,第三是书法家对传统文人画的重新界定,第四进入概念、装置和行为艺术空间的水墨。当代水墨画作品五光十色,但是缺一个东西,理论家还没有跟上,还没有把这些梳理清楚,因此,要试图建立一个当代的概念。
传统思维的当代重述
悟象化境。这四个字是四个概念。“悟”就是启蒙运动,是顿悟的意思;“象”有三种意思,物象、心中之象和画在纸上的象;“化”是转换,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转换,再把它物化;“境”是境界,指画的意境。
根本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达到中国的审美境界,这个境界的概念是在六朝形成的,它已经完完全全进入了“形而上”。像我们这样高深的水墨画程度的国际空间不存在,因此,要营造一个以“我”为核心,而不是自己改变去迎合别人。以“我”的文化,以”我”的理解,以”我”的传统,在这之上融合一些西方的东西。
东方和西方,两个文明,不可能对话,这是鸡同鸭讲,但要怎么沟通呢?就要建立第三空间,你退一步,我退一步,这个空间里有你也有我,这就是新的国际空间。这个国际空间谁来主导,谁来掌握话语权?肯定是我们,我们形成了带有中国境界的第三空间。老庄是我们的,禅学是中国根据佛教生发出的一个佛学概念。正因为这一切,东西方才能建立一个国际新空间。这个新空间最早建立在丝绸之路、启蒙运动上,现在西方已经有意识地走出一步了,我们要积极主动迎上去。
阅读( (编辑:臧传敏)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