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6年暑假,法学院延续多年传承的优良传统,开展了以“唯实求新,笃志践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学院共支持组建了12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其中省级团队1支,校级团队5支,院级团队6支,每支团队均安排了专业教师悉心指导,未参加团队的学生则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开展分散的见习和实习活动。在火热的七月,法学院学子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开启了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征程。
磨砺以须,整装待发
自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筹划以来,学生工作小组一直以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有条不紊地落实着暑期社会实践的各项工作。4月末,学院分团委组织召开暑期社会实践动员大会,面向全院同学介绍社会实践的内容和经验,鼓励组建团队并确定实践主题。为确保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学院还组织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策划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最终有12支优秀队伍脱颖而出。此后,这12支队伍便在各自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全面的准备工作。
为鼓舞士气,学院分团委专门组织了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仪式上,各队伍积极交流实践策划,分享准备经验,并由领导和老师们对策划大赛中的优异团队进行表彰、授旗。一系列的准备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各团队的士气,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精神与物质基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7月初,所有团队陆续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专业实践、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几大类型。
这些队伍中,有连续坚持七年、开展八次支教活动,支援乡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红粉笔”团队;有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索伊勒蒙古语暑期调研团”和“山东青州花键调研团”;有关注弱势群体、社工介入支持的“寻瘾者不遇”团队;有关注三农问题、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的“心系农村,心怀三农”团队和“心手相牵”团队;有走进社区、调研基层的“善行”团队和“深入社区,追梦青春”团队。除坚持开展学院的特色实践品牌以外,学院还鼓励支持各个队伍引导专业服务进社区,法学专业的同学积极开展社区法制建设,开展普法宣传,进行法律援助服务;社工专业的同学则聚焦“老漂族”、留守进城儿童、吸毒成瘾者等特殊群体,开展相关调研分析,并借力地方社工组织开展支持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几乎每个团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都带着探究分析的疑问开展调查,力求形成专业性的调研报告,并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通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既了解了社会现实状况,增强了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又使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得到了验证与运用,提高了对专业的理解与认同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无形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提升了人际沟通与综合协调水平。
聚沙成塔,水到渠成
通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学院社会实践各团队累计申报国家级社会类社会实践专项2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5项、院级自设12项,实现了实践服务项目化的目标,也保证了团队活动的顺利展开。
经过一个假期,前往各地开展社会实践的团队都获得了最直观的体验和较全面的调研反馈。“寻瘾者不遇”团队对无锡市禁毒社会工作状况开展调研,选题独特,内容新颖,已代表学校申报“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十佳风尚奖”;“红粉笔”品牌支教团队以留守儿童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性地创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及救助制度,代表学校申报了“无锡市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各团队结合专业知识,认真撰写了《民族地区农村困境儿童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为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成效与建议》、《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以青州花毽为例》、《无锡市禁毒社会工作现状调查》、《城乡关系视野下人口分化现状研究》等多篇高质量实践报告。其中,《民族地区农村困境儿童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为例》,瞄准当前“精准扶贫”的热点,已代表学校申报“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
“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得、勇于开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法学院的莘莘学子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此为标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能做事、肯创新的精神,将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青春毅行进行到底!

与全国优秀社工仲阿凤交谈

赴山东青州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国家非遗“青州花键”传承人一家

“红粉笔”集体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