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大学“三维导师制”育人体系引领下,至善学院作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平台,始终深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2025年,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对人生导师制度进行优化升级,以“思想引航、成长护航、发展导航”为核心框架,构建起全链条覆盖、沉浸式浸润、多维度赋能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为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注入鲜活动力。
思想引航:价值铸魂,筑牢卓越品格根基
思想引领是拔尖人才成长的根本底色,至善学院的人生导师制度,始终将价值塑造贯穿育人全过程。导师们以自身人格魅力为表率,通过“场景化浸润+深度对话”的方式,引导至善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成长观。
这一育人理念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在一场场贴近专业、浸润心灵的特色活动中落地生根。至善2510班的同学们走进周阿成导师工作室,在艺术创作的真实场景里开展沉浸式团建。大家亲手触摸雕塑肌理、聆听作品背后的坚守故事--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同学,从艺术表达里体会到系统思维的包容特质;食品科学方向的同学,在美学创作中获得跨界启发……围炉茶叙时,周阿成导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悟:“拔尖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困守单一领域,而在于敢于打破认知边界、善于整合跨界资源的能力。”这种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交流的育人模式,让生涯规划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转化为能感受到、能落实的成长思路,助力学子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筑牢品格根基。
成长护航:跨域破壁,锤炼复合能力素养
针对拔尖人才的成长需求,人生导师制度聚焦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提升,搭建“校地联动+学科互鉴”的成长平台,打破学院壁垒与知识边界。
在“走进霞客湾”跨校区主题活动中,崔宝同、郑友训等导师带领至善2503班与2505班学子,以“实地参访+协同竞技”的创新形式,深入感受学校“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与发展战略。江阴霞客湾校区智慧教室的前沿科技体验、图书馆的浓厚学术氛围,与操场上的真人井字棋竞技相互呼应,工科生的逻辑严谨与文科生的全局思维,在战术研讨中碰撞出火花。“当机械工程的精密计算,遇上产品设计的用户思维,跨学科融合就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创新力量。”参与学子的这番话,正是该制度在培育复合视野方面的生动体现。
与此同时,学院将健康素养培育纳入成长护航体系。田亚平导师在至善2502班主题班会上,创新提出“5125”健康育人公式,将每日5分钟冥想、1小时运动与科学膳食方案,系统融入日常培养环节。这一理念精准对接国家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行动,倡导“静心思考涵养学术定力,体魄强健支撑创新远征”,让“身心健康”与“学术精进”形成良性互动,为学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导航:创新赋能,锚定未来成长方向
人生导师制度以精准指导为抓手,聚焦学子的学术创新与职业发展,提供个性化规划、资源链接的全程支持,助力学子把潜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在朱平导师指导的2504班“跨域交融”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围绕学术发展与创新实践各抒己见。药学与人工智能的跨界应用畅想、多学科竞赛团队的组建方案--这些充满前瞻性的想法,展现出学子们蓬勃的创新活力。朱平导师适时点拨:“至善学子要做学科交叉的‘催化剂’,主动打破领域界限,让不同专业的知识相互碰撞,催生原创性成果。”在导师的引领下,至善学院多个跨学院课题组陆续组建,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印证了协同创新的育人成效。
此外,导师们还发挥自身的学术资源与行业经验优势,为学子提供科研入门指导、学术方向选择、职业路径规划等个性化支持,帮助大家明确发展定位,最大限度释放成长潜能。
从“单一学业指导”到“全维度人生导航”的实实在在转变,至善学院升级后的人生导师制度,正逐步形成“学术创新、实践深化、人格塑造”三者并重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三维导师制”的育人成效,不断夯实育人根基、创新培养路径,让每一位至善学子都能在导师的精准护航下,成长为“善思考、能协同、敢突破”的新时代领军人才,为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进步,持续输送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栋梁之材。

学生活动(一)

学生活动(二)

学生活动(三)

学生活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