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魏珍吉,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莉莉,辅导员杨玉莹、麦日帕提带队的“AI启程”少儿编程科普实践团(新疆线)从无锡启程,跨越3500多公里,抵达祖国西部零海拔地区——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开展少儿编程暑期社会实践,打开一扇通往数字未来的窗户。
实践团立足地区和学生特色和发展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探索“认知拓展+能力筑基+成长护航”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通过48个课时的沉浸式少儿编程课程、2场朋辈引领式团体辅导等活动,为45名托克逊县师生点燃了探索科技星辰大海的火种。
跨越山海,共绘教育协作新图景
7月21日,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与托克逊县教育局共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暨电脑捐赠仪式。托克逊县委常委、副县长、教育工委副书记陈海华,县教育局代表、伊拉湖镇中心学校教师代表,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魏珍吉,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莉莉出席活动,与县教育局代表、伊拉湖镇中心学校教师代表共同探讨教育帮扶路径。
双方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县域教育展开研讨。魏珍吉结合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学校以及学院的学科特色和发展角度进行了交流。他还表示,实践团会牢记当代青年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延续江南大学师生多年援疆的情怀,在助力新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磨炼、成长。陈海华强调,校地协同要聚焦学生成长,以科技助力教育公平,让优质资源扎根县域。
仪式上,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向伊拉湖镇中心学校捐赠了由江南大学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支持的32台电脑,校方以一面写着“育梦成光不负嘱托,爱心助学情暖校园”的锦旗表达深切谢意。
技能跃升,教育帮扶显成效
经过几天的工作条件准备,7月24日-7月29日,实践团将精心设计的少儿编程课程带到了实践课堂。实践团成员克服陌生环境、酷热天气和语言交流的各种挑战,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耐心投入教学,变化的萌芽在短短几天内悄然显现。
从“不知所措”到“小试牛刀”
课堂内容逐渐深入,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运行成功”提示音。“老师,我运行成功了!”——稚嫩的喊声与比出的胜利手势。
从“沉默观望”到“主动分享”
艾孜买提同学用算术运算符设计出“加法与乘法计算器”;更有孩子完成作品后,主动转身指导同伴:“你这里要这样改!”“我帮你看看代码!”协作与分享,悄然蔓延。
从“羞涩退缩”到“主动担当”
下课铃响时,一位平日安静的小姑娘悄悄留下,轻声问:“老师,我可以帮您擦黑板吗?”认真擦拭的身影,诠释了教育的深层意义——技能传授之外,是主动性与责任感的萌芽。
从“探索需求”到“江南赠予”
在硬件支持的基础上,实践团进一步精心整理并捐赠了全套图形化编程教学课件、详实教案、趣味项目案例以及适合孩子们自学的编程学习资料包。托克逊县第三小学的艾泽买提老师表示:“这些资料太宝贵了!我们非常需要,一定要留下来,让更多的孩子能接触到编程。”
携手同行,共筑可持续教育生态
教育联动的情谊,在初抵时的捐赠中悄然萌芽,更在朝夕相处的教学中深深扎根。离别之际,孩子们紧紧拉着老师的手,“老师,我舍不得你们走!”,让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热泪盈眶。
实践团为每位学生颁发定制荣誉证书,当承载着鼓励与期许的证书郑重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的小脸上绽放出自豪而灿烂的笑容。归途中,队员们在笔记本中写道:“我们何其有幸,成为希望的播种者!”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步履所向,皆为家国。学院将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持续聚焦托克逊及更广阔西部地区的教育需求,加强“AI启程”社会实践团品牌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帮扶机制,推动更前沿、更普惠的科技教育资源在边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愿“江南”亲手播撒在托克逊孩子们心田的那颗名为“科技”与“梦想”的种子,在祖国大家庭阳光雨露的共同滋养下,在孩子们勤奋汗水的浇灌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支撑祖国未来的丰硕果实。我们与托克逊孩子们关于科技、关于未来的约定,如同天山雪水,源远流长;如同丝路驼铃,余韵悠长——未完,待续!

实践团合影

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

实践团授课

小朋友主动擦黑板

实践团为小朋友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