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南大学文化帮扶“组合拳”激活从江发展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5-07-17  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雁 通讯员姚天虹 于乐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资料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光明日报客户端7月17日】自2019年8月贵州省从江县成为江南大学定点帮扶县以来,江南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科学研究、学科交叉等优势,压茬推进教育筑基、人才培强、产业增效、文化提升、组织赋能“五项行动”,助力从江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从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许多特色文化得不到充分地挖掘和推广,甚至部分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江南大学立足从江实际,系统实施了设计助力地域文化创新发展、商科助力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普通话推广普及助力乡村振兴、英文翻译助力侗族大歌传承宣介等四大模块文化帮扶工作,依托食品、轻工一流学科和设计、医药、商学等优势学科在帮助服务从江文化发展方面,形成了集约高效、同向发力的矩阵效应。

开展以“侗族大歌志”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推广活动,协调原从江文化馆馆长梁维安老先生为侗歌作侗汉语转译及乐谱标注;组织外国语学院师生团队将记述“人类非遗侗族大歌”的79万字著作《侗族大歌志》翻译成英文并推进出版事宜,扩大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影响;面向从江81个传统村落,协同推进村志采编出版工作,《从江县传统村落志》成功出版……从“静态保护”到“活态焕新”,一系列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帮扶模式在从江落地生根。

江南大学还注重将“输血”转变为“造血”,通过提供精准靶向服务,为从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和内生动力。

该校商学院与从江县独洞村建立校地合作基地,探索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路径,通过非遗设计、手工加工等方式让当地留守妇女和青年能够灵活就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等活动,累计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超5000人次;选取对当地文化感兴趣且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进行培育孵化,打造非遗传承代言人及网络红人,为非遗的市场化创造新的渠道;走访村内各文化能人,挖掘培育村内画家、村内建筑家、村内教育家、村内手工艺术家等在地人才,创造文化交流与课题共研的机会;组织村民学习手工技艺、直播带货等技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当侗族大歌在江大与锡城响起,当苗绣纹样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当从江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和疗养的选择,江南大学与从江县共同书写的文化帮扶故事,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从江的青山绿水间,侗歌悠扬,苗绣生辉,江南与从江的缘分仍在续写。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87d9f231b59a4569a9e11d8cce731892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