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8月19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创新到理论升华,从区域探索到国家战略,从理论创新转化为生动实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两山”理念引领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战略高度指明了绿色变革的发展路径,强调“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观念不断进步、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的实践维度,提出了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论,即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两山”理念植根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蕴含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培育等深刻意涵,阐明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原创性原理。
“两山”理念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创新性。我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水资源短缺,荒漠化严重,生存性和发展性资源短缺,在推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两山”理念就诞生于我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这一重要理念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也不是只重视生态而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授人以渔”的绿色低碳发展。这一重要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确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和创新性原理,是“两个结合”的结晶和典范。这一重要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发展和保护关系的深刻洞察和理论创新,厚植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底色,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两山”理念彰显实践伟力形成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坚持党的领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经历了从顶层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历史性跨越,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得到系统性构建,系统规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及涵盖资源管理、环境治理、生态补偿等制度体系。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锚定了发展目标与前进方向,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制度基石。二是美丽中国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从“两山”理念提出到“美丽乡村”建设,从“绿色发展”到“乡村振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历史性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三是发展方式理念实现深刻变革。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载入宪法,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管制机制,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四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生物多样性治理,以制度创新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规则完善,率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在生产、生活、生态方面自觉践行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三是健全生态文明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串珠成链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形成高质量绿色发展格局。四是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进一步围绕“两山”理念开展包括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消费教育等生态文化教育,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使“两山”理念成为一种心理态度、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运用“两山”理念蕴含的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系2025年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WXSK25-A-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8/19/node_1.html
原文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8/19/node_11.html#content_147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