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擦亮文化标识 铸造城市品牌

发布日期:2019-04-30  来源:无锡日报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4月29日】“太湖明珠,江南盛地。”近日,无锡最新旅游宣传口号出炉,城市品牌形象进一步确立。众所周知,城市品牌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立足传统、实处着手,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优势,真正擦亮城市的“金字招牌”?在喊出响亮口号的背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探索。

发掘城市独有个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在注重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今天,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综合竞争力演变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构建城市品牌成为挖掘城市内在价值、在城市竞争中实现差异优势的重要举措。

提起无锡的城市品牌,印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听的,无锡有锡剧和二胡;吃的,甜是公认的无锡标签;玩的,有宜兴紫砂、惠山泥人……“无锡文化中有很多元素,比如工商文化、名人文化、水文化,如果要确定哪些东西最有标识度,我认为不能太多太散。”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提出。

“应该把这座城市的特质与灵魂找出来,要尽可能把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城市特色突显出来。还需要考虑的是无锡这座城市当下的特点,哪些是其他城市没有,而我们独有的东西。”民政局办公室副主任陈永跃说。

以历史街区为例,清名桥、惠山古镇等五大历史街区虽有各自的名人文化和特色,但由于建筑形态、运营模式、商业业态等都与周边古镇相近,淹没在苏州观前、乌镇等“头部资源”的长尾之下,未能形成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因此,要在市场规律中找准无锡文化资源差异化定位,这样才能打造高质量、有后劲的文化品牌。”市文广旅局一位人士表示。

关于城市品牌,国外学者提出“创意城市”的概念,认为城市文化创意是经济竞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动力引擎,若不注重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就会使城市发展出现同质化现象,逐渐失去自己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发掘城市独有的个性资源,因地制宜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市民才有更多幸福感。”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说。

新老品牌交织发展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水域拥有量并不占优的无锡,先于其他沿湖城市,采取一系列宣传活动打响太湖牌,使无锡以“太湖明珠”蜚声海内外。去年通过举办首届江南文脉论坛,无锡作为江南文化名城获得了文化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这也是提高文化显示度的一项有力举措。在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中,打响老品牌、重塑新品牌,能让无锡在更多人心中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留下美好的文化形象。

“打造水韵之城,可以利用‘天下第二泉’的独特资源禀赋,丰富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策划,提升知晓度。”随着文旅融合的进一步提升,业内人士提出,可以依托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和阿炳的知名度,进一步策划包装这一“老品牌”:提升“阿炳民族音乐季”,做强无锡梅村二胡文化产业园,挖掘无锡道教音乐资源,宣传刘天华、闵惠芬、邓建栋等无锡籍著名二胡演奏家,展示无锡“民乐之乡”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歌剧《二泉》,组建无锡交响乐团,将“二泉”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向国际。

同时,对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品”,抢抓其产业发展机遇,引导其品牌化发展。近年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因拍摄《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热播剧及录制王菲参与的综艺首秀《幻乐之城》等“大动作”而炙手可热,进一步打开了无锡的影视文化知名度。“影视之城”和“水韵之城”“工商之城”一起,成为无锡打造的“三大文化标识”,构筑起无锡“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擦亮文化标识需要创新思维

面对无锡有文化标识,但传播力不够的困境,专家们认为,让文化标识转化为城市品牌,不能只是把特色文化资源简单展示,而更多巧思妙想; 不能止步于归纳总结,而是要注重提炼升华。

“必须挖掘好、利用好这些文化符号,让市民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把无锡独特的文化内涵看做‘战略资源’来保护来打造。”原市文广新局局长叶建兴说,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中,要避免“新建筑、老样式”,导致文化标识被淹没的问题。还要将人文思想、人文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中。

如何使标识度更加明显?刘桂秋认为要满足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要克服城市在文化上的小家子气,要让视野更加开阔,境界更加高,要有更为长远的规划。其次,文化建设上,要有政策方面的连续性。第三,要精心打造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化项目。

专家们提出,要引导企业、个人对无锡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包装、再宣传,将二胡、甜食、泥人、紫砂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创新、创造,更新为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文化元素,注入“食住行游购娱”每个环节,塑造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记忆符号”,形成具有差异化的文化标识。

“一头做精做深,尊重传统,提升文化价值;一头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老百姓更接近艺术,体验文化,享受生活,”叶建兴说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有内涵、能推广的文化标识,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品牌。


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9-04/29/verList.ht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9-04/29/content_745245.htm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