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4月9日】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2024年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十佳案例”和15个“优秀案例”名单,由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报送的2个案例分别入选。此前,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征集评选了一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专题介绍相关案例。
近日,江南大学《专利信息赋能增材制造产业创新,有组织科研服务一流学科建设》案例入选江苏省2024年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近年来,江南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以“食品增材制造与装备产业”为重点,积极探索以专利信息赋能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江南大学构建了以专利信息为核心的“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体系。从前期文献调研、专家咨询、技术交底书撰写,到专利申请前评估、专利挖掘与高价值专利布局,再到专利导航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公共服务数据库的建立,服务团队全程深度嵌入科研团队,帮助科研人员准确挖掘技术创新点。目前,学校已针对“食品增材制造与装备产业”领域完成了10万字的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并建立了包含2071条专利数据的导航数据库,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并实时更新,为科研团队和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指引。
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比如3D打印等。作为工业4.0的重要支撑,增材制造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正掀起一场变革。江南大学利用专利信息分析,不仅为食品增材制造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全景式的参考,还指导科研团队在食品打印材料、设备及加工工艺上实现突破。通过精准掌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和文献数据,学校科研团队在食品增材制造装备和工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核心成果,助力食品加工业实现从传统加工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在实践中,江南大学以项目制方式组织实施专利信息服务工作。从项目启动、实施到成果推广,各环节均紧密围绕“食品增材制造与装备产业”的需求展开。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食品学院及相关企业密切合作,解决了项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服务内容调整问题,使得专利导航报告顺利完成并在国内外专业会议上广泛发布,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在推动专利成果转化方面,江南大学也探索出多项新做法。学校构建了“1+2+N”成果转化体系,依托大食品学科优势,联合纺织、设计、物联网、机械、化工等多个学科,共同建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探索“先奖后投”模式,激励科研团队将专利作价入股,真正实现科研成果“落地生金”。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学校专利转让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六,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已累计助推专利转让、许可及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
近年来,学校张慜教授团队的“基于加工副产物利用与增材制造的生鲜调理食品高值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2023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特等奖;范大明教授团队牵头申报的“工程化食品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分别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这些成果在宜昌海通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得到实际应用,近三年累计生产高值化生鲜调理产品65万吨、设备866台/套,实现新增销售额40.52亿元,新增利润7.38亿元。
为扩大成果影响力,江南大学不仅在国际会议上发布专利导航报告,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论坛等多种方式推广应用。去年9月,在首届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论坛上,江南大学与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及多家企业签约,进一步推动专利成果转化。学校还召开了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升级项目启动会,邀请政府、行业专家和科研团队代表共同探讨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转化工作,进一步强化专利技术对产业示范引领作用。
江南大学以专利信息服务为抓手,不仅为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食品加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发挥了高校在国家战略实施和产业升级中的独特作用。
本文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http://js.news.cn/
原文链接:http://js.news.cn/20250409/7286081b2c9046578d4db87d3dcb07c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