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青春勇担当,实践绘江南㉔】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智绘金陵·薪火相传”实践团:循历史脉络,悟红色初心

发布日期:2025-08-13  文:缪睿阳  图:丁履航、宋金羽、缪睿阳  来源: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

为深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青年学子爱国情怀,近日,江南大学“智绘金陵·薪火相传”实践团奔赴南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循着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在金陵大地上开启一场回溯峥嵘、汲取力量的红色研学之旅。

工运星火——早期革命的觉醒之光

实践团来到南京工运纪念馆。这里聚焦20世纪初南京工人阶级的觉醒与抗争历程,泛黄的文献、珍贵的照片及实物展品,系统展现了1922年南京首个工人俱乐部成立后,在邓中夏、王荷波等先驱领导下,工人阶级开展罢工斗争、争取权益的历史场景。展区内“工运风云”板块清晰还原了早期工人运动中“团结起来求解放”的探索,直观呈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作为革命主力军的早期觉醒与实践。

血色记忆——不能忘却的民族伤痛

历史的指针拨至1937年,实践团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内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影像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山河破碎的苦难岁月:泛黄的照片记录着无辜同胞的悲惨遭遇,幸存者的证词手稿浸透着血泪记忆,“万人坑”遗址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展区呈现了战争对平民的摧残,以及这段历史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意义。队员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展厅,在默哀仪式上低头肃立,在献花环节郑重献上白花。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更坚定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吾辈自强”的信念。

雨花忠魂——革命理想的铁血丰碑

沿着历史足迹,团队走进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1500余名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狱中斗争”“刑场就义”等场景复原和烈士遗物展示,完整呈现了烈士们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用生命践行信仰的历程。罗登贤、邓中夏等先烈的事迹令人动容:他们中有的是才华横溢的学者,有的是正值青春的青年,却都为了革命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队员们凝视着先烈们用过的钢笔、穿过的衣物,深刻理解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内涵,感受信仰力量铸就的不朽精神丰碑。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遇到了来自郑州大学的研究生暑期实践团,双方进行友好交流并合影留念。

梅园灯火——解放战争中的谈判风云

团队走进梅园新村纪念馆,探寻1946年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谈判的历史。纪念馆保留了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生活旧址,通过电文手稿、历史照片及场景复原,详细展示了中共代表团在谈判期间坚持和平民主、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及在复杂局势中“针锋相对、有理有节”的斗争策略。

渡江凯歌:解放全国的胜利号角

实践最后一站,团队抵达渡江胜利纪念馆。这里以“战前形势”“渡江决战”“解放南京”为主线,通过“渡江第一船”实物、军用装备、群众支援前线工具等展品,完整还原了1949年4月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防线、解放南京的历史进程,生动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壮阔场景,以及这场战役对终结国民党反动统治、推动全国解放的关键意义。馆内“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景复原震撼人心:模拟的渡江战船、战士们用过的枪炮、泛黄的作战地图,生动再现了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解放南京的壮阔历程。队员们在“渡江第一船”实物展品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锋的故事,看着解放南京时群众夹道欢迎的历史照片,深刻体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在研学期间,实践团除了在历史遗迹中回溯峥嵘岁月,还将目光投向街头,以采访路人的方式,聆听不同声音里的红色感悟,让红色传承故事更具烟火气。

古稀老人:岁月沉淀的红色记忆

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外的广场,实践团遇到了来自陕西的李爷爷。他和几个孙子特地来到南京参观,当被问及今天参观的感受,老人说:“就是想来看一看,学一学历史,让孩子们体会到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老人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对历史的敬重与对传承的欣慰,话语虽朴实,却让队员们读懂红色精神在岁月里的厚重传承。

青年上班族:忙碌中的红色触动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口处的广场上,来自广东揭阳的吴女士接受了实践团采访。谈及参观纪念馆的感受,她坦言:“平时工作忙,来纪念馆更多是一种‘被提醒’的学习。但每次来,看到那些史料,还是会忍不住难受、愤怒。之前觉得红色历史是课本里的文字,现在才明白,这是中华民族不能忘的痛与力量。” 年轻的声音,传递着红色教育在当代职场人心中种下的责任,让大家看到红色精神正以新的方式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大学生游客:青春视角的红色共鸣

来自河南的周同学,刚刚参加完高考,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实践团交流。他说:“我是学历史的,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不陌生,但实地参观、听讲解,和在书本里学完全不一样!红色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它能激励我们年轻人在自己的专业里去闯去拼,为国家做点实事。”青春的共鸣,让红色传承有了更鲜活的青春注脚,展现出红色基因在年轻群体中的蓬勃生命力。

初中生视角:课本之外的红色觉醒

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林荫道上,实践团遇到了来参加研学活动的来自淮安的初二学生小林,刚参观完烈士纪念馆的他,脸上带着未散的严肃。被问及参观感受,小林推了推眼镜认真说:“课本里讲雨花台烈士的故事,我总感觉有点‘遥远’,就是一段需要背诵的历史。但今天在纪念馆里,看到他们用过的钢笔、写过的家书,听讲解员说他们牺牲时才二十几岁,突然就觉得心里酸酸的”少年的话语里,藏着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感悟”的成长,让红色精神在青春成长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接力。

孩童视角:童真眼里的红色种子

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文创区,实践团遇见了一群来自云南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的同学们为孩子们讲解了抗日战争的意义与民族信念,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历史的沉重,但红色记忆已借着家长、老师的讲述,在童真世界播下种子,以最单纯的方式萌芽生长,未来也必将在代代相传中长成参天大树,守护这份红色传承。

街头采访的这些片段,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真实的触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来自中国各地的人民,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红色历史的理解与传承。这让实践团明白,红色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在街头巷尾、在凡人言语中,静静流淌、生生不息,成为这座城市最珍贵的精神底色,也激励着大家继续以青春之姿,讲好红色故事,传承不朽精神。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循着历史足迹的沉浸式学习,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实践团成员在历史脉络中读懂了红色精神的传承逻辑,在实地研学中深化了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份感悟与力量,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青春奋斗中持续闪耀!

实践团成员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合影

实践团成员宣誓入党誓词

实践团成员与郑州大学研究生实践团合影

实践团成员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献花默哀

实践团成员进行街头采访

阅读(

编辑:潘智琦

审核:徐静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