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我校与江苏省文化厅共同签署了《共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协议书》,并接受了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牌匾,标志着我校正式成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的一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吴晓林、我校纺织服装学院党委书记、民间服饰传习馆馆长梁惠娥代表双方签约。同时,江苏省文化厅也对我校日后非遗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基地加强自身建设,立足学术前沿,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保护政策和措施,以及工作实践研究,加强校地合作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传承和传播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设立其目的在于: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和人才优势,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持,并本着“合作共建、合作发展”的原则实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我校民间服饰传习馆是全国唯一以汉族民间服饰为收藏研究对象、旨在抢救和保护我国汉族服饰类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汉族民间服饰文化的馆所。传习馆自2008年成立以来,经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现藏清末民国时期的服饰及工具器物2000多件/套和大量珍贵的田野考察资料。研究基本涵盖了我国汉族主流文化地域,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江苏的吴东水乡服饰、福建惠安女服饰等等,以及大量的民间织造、印染、女红等技艺的记录与研究。意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的“传习”性能,注重探讨汉族传统服饰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充分体现了传习馆“教学育人、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承”的基本功能。
授牌仪式
双方签约
基地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