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1月7日】 伴随着期末的临近,高校毕业生求职进入白热化阶段。1月5日,《人民日报》在第19版“说说找工作那些事”栏目刊文:“女生就业,为啥这么难?”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反响。@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官博大V纷纷加入讨论,上万名网友各抒己见。有人觉得很无奈:“千里挑一的优秀,都抵不过性别为男。”也有观点认为,男女平等不是某个企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事由回顾 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性别歧视获广泛共鸣
在这篇引发热议的文中提到,多名女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了性别歧视的问题。上海一所知名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小陈,面试中遇到过不下3次直接关于预期生产年龄等问题。来自北京某高校的小君是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在应聘过程中遇到过几次明确标明倾向于选择男生的现象,而且不少是体制内单位,如一些国企、出版社、事业单位等。这些优秀的女大学生困惑不解:“女性的生育能力在社会发展层面来说,原本是项重要贡献,为什么变成了自身发展的束缚和被‘歧视’的理由呢?”
不少网友对文中的真实经历感同身受。@真我鬼面敬:“作为一名正在找工作的力学专业应届女研究生,我想说这文章里的境况都算好的,最起码她们还能进面试环节,我是简历就过不了。”@柒_墨:“文中说到的很真实,就业歧视最厉害的是在简历筛选那层。企业选择假期成本低的员工是趋利避害的正常心理,换了谁是老板都会这么干。”
网友发声 应出台实打实的政策鼓励企业招收女性
女性就业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由来已久。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男生接到面试通知次数比同等情况女性高42%;成绩好、学历高的女生被歧视越严重……新浪调查2015年底发起的“你认为二孩会对女性带来怎样的影响?”的投票结果也显示,9504名投票者中,有82.9%认为“二胎的放开会提高女性就业难度”。
有网友提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劳动法对女性的保护某种程度上制造了就业障碍。@我觉得我一定很甜:“劳动法明确规定女性孕期产期哺乳期,企业必须照常发放工资福利,并且不得辞退。看似保障女性权利,实则为女性就业制造障碍。试问哪个公司愿意无私承担女性怀孕生产期间造成的利益损失呢?本当由国家承担的这部分,国家直接甩给公司企业,如何能实现平等呢?”
江南大学 去年就业率97%,男女生比例比较平衡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65万,比去年增长16万,就业创业形势复杂严峻。无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昨日,记者采访了江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杨凡,他表示,2015年全校共有7000多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男女生的就业比例比较平衡。相对而言,人文、语言专业由于女生人数较多,女性的就业率更高,理工类专业则刚好相反。设计类专业以作品说话,对性别没有特殊的要求。相对而言,专业程度越高,面临的就业歧视就越小。他还提到,女生就业难是长期存在的,需要社会共同扶持来消除就业歧视。
@人民日报去年11月曾针对女性遭遇就业歧视发表评论:“又到就业季,各种明里暗里的歧视,依然使‘她们’成为弱势群体。因生育后代受到社会“惩罚”并不公正,更可怕的,是这种观念已是习惯势力。没有就业平等何谈男女平等?一味指责企业没用,保护女性尊严,需要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