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12月11日】 最近热播的《芈月传》引来了许多市民的兴趣,除了宫廷剧本身的情节设计等因素之外,不少市民在追剧过程中,发现急需恶补汉字知识。“边翻字典,边追剧”成了不少观剧者在电视之外的一个有趣的互动方式和谈资。有人自叹,汉字果然博大精深,要学的东西真不少。
现象
神剧生僻字引来各种汉字热
“我原以为这个‘芈’字就是‘半’ 字的古代写法,哪知道错了。”市民袁小姐毕业于中文系,最近正在痴迷于《芈月传》的追剧中。她开玩笑地说,自己一直觉得认识的汉字不少,但这次看《芈月传》觉得挑战很大,里面出现太多没有把握读出的汉字。
不过,袁小姐说,想想也不错,翻翻字典或上网百度一下,又能长不少知识,甚至连自己的QQ签名都用上一个古汉字,朋友们都追着问这个字怎么读,感觉自己蛮有文化的。
在 网 络空间中,不少网民都开着玩笑说,看剧居然认识了很多字。有人还开始找出许多生僻字,发现日常生活中许多现代汉语中不知道该如何写的汉字其实都有。一网友举例说,这个“哕【读音】yuě,意为呕吐,‘我撑死了,都快哕出了。’原来真有这字”。还有网友举例,“搲,【读音】wǎ,【释义】舀:用瓢~水。用碗在坛里搲米。以前这些不知道怎么写的字,实际上汉字里都有。”
呈现
瞧瞧剧中那些稀奇古怪的汉字
那么在《芈月传》中,大家津津乐道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字,咱无锡人的生活是否与之有关?昨天,记者从各方搜罗了一些信息来,以飨读者。
A 有关姓名的那些字
芈:姓。正如剧组所标注的,此字读[mǐ],这是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除此以外,或许和图腾崇拜有关,这个字的另一个意思居然是羊的叫声。据称此姓是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古姓”。此姓在《春秋》一书中就有了,一些资料显示此姓分布在今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青海省的西宁市,河南省的安阳市,北京市,云南省的滇池地区。
无锡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无锡户籍资料中,找不到姓“芈”的市民。不过有资料中说,伍氏、屈氏、项氏、蓝氏、麻氏、钟氏、左氏、靳氏、景氏、鄂氏、卓氏、能氏、庄氏、慎(真)氏、敖氏、荆氏、红氏、上官氏被称为“荆楚十八姓”,都来自于这个“芈”姓,这些姓在无锡还是能找到的。
除此以外,该剧中一人物叫“莒姬”,其中的“莒”读[jǔ],也是姓氏的一种。这类姓氏在现代并不多见,有人戏称为“熊猫姓氏”。无锡没有。祠堂研究会的夏泉生说,最近他收到了一本“树”姓家谱,这也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姓氏。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则说,中国人的姓无所不包,她还见过姓“尸”的,每一个姓氏后都有一段特殊的历史过往。
在剧中,还出现了“驷”、“琰”等名字,显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驷,是同驾一辆马车的四匹马,不过除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样的成语故事外,平时用于姓名倒是不多见。而“琰”与美玉有关,无锡人也爱用这个字,寄寓对子女的美好期待。
B 有关地名的那些字
在剧中,“莒”既是姓,其实还是山东的一个地名。好多人会读下半边,要读准这个字还真不容易。除此以外,剧中与地名有关的字如郢[yǐng]、穰[rǎng]等字,现今都很少看到了。
无锡其实也有一些地名是生僻字,比如,无锡东郊的尤图里(又名尤渡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尤袤后人聚居地。人所不知的是,明代以前,这附近有条河道叫“廻溪”,这个“廻”字就不常见。明代以后,取三墩之土填塞廻溪,这里变为了耕田。人们已不知廻溪这一名字了,只尚存“三墩凹”地名(又写成“山墩凹”)。
除此以外,无锡东
降的地名也让很多人抓耳挠腮,“降”字要么读不出,要么电脑输入法中找不到,这个江南一带特有的地名也是一个生僻字。
C“樗”原来就是臭椿树
在该剧中,有一个人叫“樗里疾”,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这个字就读[chū],其实是一种常见植物——臭椿。无锡市园林方面的专家殷正新介绍说,臭椿树应该也是无锡的一种乡土树种。它的特点是生长快、病虫害少,能适应不同种的土壤。现在无锡的建筑路在湖滨路以西一段行道树以臭椿为主。这种树属于落叶乔木,春天嫩叶呈紫红色,夏天绿叶满树,秋天红果挂枝,季季景色不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国外称其为“天堂树”。
殷正新说,臭椿长相和香椿相似,但却不 能 食用,它的叶 子 有 苦味。
D 生僻字中也可见生活方式
在《芈月传》中,莒姬提到了一件缂丝绣罗衫,花了绣娘半年的时间。对“缂”这个字,不少人一开始都是读“革”字的音,其实真正的读音是[kè],据说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技术,在民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说法。
不过,这一解释看得人云里雾里。在请教了省锡中对刺绣颇有研究的张小珺老师后,得知这种刺绣方式就像织布一样,可以用丝线在布上织出图案。无锡的锡绣没有这种工艺,在苏州有一些刺绣大师仍会使用这种工艺,这种缂丝工艺可以绣出双面一样的图案,一扇这样用缂丝技术绣成的屏风售价要数百万元。
另外,剧中提到的“弁”字,很多人也都不懂。这个字读[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这种帽子是什么样的,很让人纳闷。无锡汉服社的惠建表示,他们也不甚清楚。只知道这种弁有不同的形制,有爵位的人和普通人所戴的应该不同。在汉服社中,即便是复古的各类服饰中,也没人使用过这种弁,一个原因是因为听说古代的皮弁是用白鹿皮制成的,现代人肯定无法接受头戴白色帽子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弁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图片,无从复原。
解读
生僻字不会回潮
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表示,先秦的一些故事,由于离现代久远,史书记载的文字也比较少,反而给了文学创作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近年一些以此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兴起。
《芈月传》出现了如此多的生僻字,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一部反映先秦时代的影视剧,其中使用到的特定地名和人名及其他宫廷生活用具,必定要反映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前的宫廷古装剧一般以明清戏为主,使用的白话比较多,语言和文字与现代人接近,但这个剧目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情形,跟着史实走的话,使用这样的生僻字是很自然的现象。
从剧中一些生僻字来看,古代语言确实非常凝练和典雅,字词简练,却含意无穷,显示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庄若江开玩笑说,古代一篇500字的文言文,现代人可能要洋洋洒洒写上5000字才能表达相同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类电视剧的热播对于审视中国汉字的魅力,让现代人多一点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提升和了解,是有益处的。
不过,如果据此认为市民对生僻汉字感兴趣,甚至会出现生僻字还潮,则显得有点不太现实。比如,近几年来流行的汉字听写大会,也会出现一些生僻字。业界也有人认为其中很多汉字都是事先准备的,就是为了应试和比赛而设,平时的生活中并不会用到。“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用的字,就没有生命力”,庄若江表示,现代人也没有必要很纠结,觉得自己居然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