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国家公祭日市民诉心声——三代无锡人各自有话说

发布日期:2015-12-15 来源:江南晚报 晚报记者:蔡佳 皓子 
资料来源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 12月15日】昨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看待那段屈辱历史?如何评价中日关系?昨天,记者采访了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三代无锡人,听他们诉心声。
90后”:有憎恶,有钦佩
昨天,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50多名学生自发走进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采访中,多数学生称对日本好感较低是因为日本曾侵略中国且一直没有郑重其事地道歉。
江南大学学生郭羡君今年暑期参与了寻访老兵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记录了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后,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就在她脑海里抹之不去,加上关心时事、一直关注钓鱼岛领海纷争,她对日本持负面评价。
不过,这些“90后”大学生普遍童年、青少年时期都与日本漫画、游戏打交道,对日本在二战后所获得的经济成就也表示佩服。
“60后”:创伤感烙进血液
出生于1960年的陈先生,祖父死在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中,大伯走上抗日道路,牺牲在战场。所以,自小他就听长辈讲述这些血泪往事,“这是我的家史,也是民族的历史。”如今,陈先生的女儿已参加工作,特别喜欢日本的医学护肤品,经常嚷嚷着一家人去日本旅行。对此,陈先生说他总是这样回复女儿,“你要去,我不会拦着你,但是我不会去。大家都有选择的自由。”
同样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李阿姨,自小也是听老师讲抗日故事长大的,她称,正因为出生、成长期距离那个血与火的岁月并不遥远,所以有种感情烙进了一代人的血液里,代入内心的失去感、创伤感强一些。
“30后”:国破家亡苦难深
1937年日本侵略者进犯无锡时,尤秀英老人刚7岁,她家原本在火车站附近的周泾巷,日军飞机轰炸火车站,低飞的时候还用机关枪扫射平民,心惊胆战的一家人不得不乘着夜色坐船逃难。尤秀英不慎从船上掉下河,差点淹死,幸亏附近还有难民船只靠得近,摸黑在河中捞人时正好抓到她的脚,这才捡回一命。
逃难到南泉后,睡稻草铺、出门讨饭,这些苦尤秀英都吃过,等到日本兵又占了南泉,一家人只好再回周泾巷搭茅草棚艰难度日。虽然幼小,但她将很多亲眼所见印在了记忆里,比如老百姓的田被日本兵用电网圈起,不知情的百姓试图越过电网种地,很多人触电而死;还有她的大哥被抓壮丁后音讯全无,二哥无奈去上海当学徒,三哥生病无钱医治而殁,母亲受到刺激精神失常……
尤秀英丈夫新近过世,谈起丈夫的身后事,她说,有个事情让她头大,儿女们不图房不图钱,都想要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那是她丈夫领到的,丈夫家中当年出了3位中共地下党员呢。
历史教师点评:铭记国耻,珍惜和平
“南京大屠杀发生已过去78年,公祭日的设立证明这段苦难的记忆不仅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华民族,也是需要全人类普遍警惕、传承的历史记忆。”江南大学历史系教师刘俊杰表示,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表明的是捍卫历史的坚定决心。每年的公祭日对大学生们来说,也是对那段惨痛历史的深刻再认识、再提醒、再警示。
在他看来,今天一些中国人之所以不喜欢日本,主要是由于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以及战后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暧昧态度造成的。“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他认为,现实中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一个更加全面、理性的中日历史和未来关系认知观,“唯有中日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为中日两国的长期友好奠定一个坚实的民意基础。”

本文章来源于:江南晚报
http://epaper.jnwb.net/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jnwb/html/2015-12/14/content_531641.htm?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