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刺绣青年人才谈创新 锡绣的发展需要生活化

发布日期:2015-06-04 来源:无锡商报 陈轶/报道 
资料来源 无锡商报

【无锡商报64日】昨天,记者在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见到了刚刚从国家艺术基金“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云南采风行”回来的张小珺。身为锡绣大师赵红育的弟子,她和其他5位锡绣传人共同入选了该项目。采风归来,大师弟子们深有感触。张小珺表示:锡绣的发展和发扬不需要生活化。

“太美了!”在张小珺的朋友圈,这几天几乎都被她发的刺绣图片“刷屏”了。在云南省博物馆和云南民族博物馆,充满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让张小珺和同行的学员不时发出惊叹。而在民族工艺美术馆,独具云南特色的面具也让张小珺迸发了灵感。“在部分材质上添加元素,是不是更加出彩呢?”回顾此次采风的感受,张小珺十分激动。她说,这已经是项目启动以来的第二次采风了。这也意味着项目进入了尾声。每一次她都被各地的“美”所震撼:“在杭绣大师金家虹的工作室,让我感受到绣品的静美。工作室展示了大大小小几十幅刺绣精品,有水墨绣、有画绣、有脸谱绣……有的题材构思奇巧,有的表现方法大胆创新,有的绣工精致耐看,有的色彩温润含蓄。而在云南,对比强烈的用色,大胆的图形构造,让我们耳目一新。”“由于少数民族大多都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或多或少地把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民族故事,以绣的方式记叙在了衣服上,用一种特殊的绣纹传承下来。刺绣色彩艳丽而协调。非常有意思。”同为赵红育弟子的沈荷芳感慨。
  “国家艺术基金给我们提供了云、贵、湘、鄂学习采风的机会,让我们来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开阔眼界。使我们在刺绣创作中得到灵感,受到启发。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我们的培养。”来自苏州的郁勤表示。
  “珍惜!感恩!”和其他专职从事刺绣艺术的无锡学员不同,张小珺是中学美术老师,肩负着“非遗进校园”的使命。多年来,经由她的努力,锡绣在省锡中成为最知名的社团,在无锡本地和江苏省内都有了一定的名气,并逐渐走进周边的学校和社区,对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推动作用。而此次参与由江南大学发起的“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她感到非常幸运。她表示,能和广绣、蜀绣、粤绣、杭秀等同行相互切磋,又有大学教授、工艺美术大师在学术和技能上引领,她感觉到收获良多。“锡绣的瓶颈在于人才,人才的瓶颈在于锡绣作为艺术品还停留在曲高和寡的品鉴阶段,价格昂贵且耗时耗力。从业人员无法很好地维持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把锡绣的元素进行拆解,在一些生活用品上增加一些锡绣的元素,使得绣的工程量变小,出品量提高,价格也不会很高,这样的话,更加利于普通市民来欣赏锡绣。”张小珺表示,采风中看到不少地区把刺绣融于日用品中,物美价廉,很受消费者欢迎。也许锡绣也可以尝试。
  “9月份的时候,我们将针对这几个月来的交流、采风、学习形成一定的成果,欢迎你来看看。”张小珺向记者发出邀请。

  新闻链接

  国家艺术基金经国务院批准于20131230日成立,是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去年6月,该基金面向社会征集资助项目。消息传来,江大纺织服装学院的老师们商议后决定,以“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基金,该院教授、高级家纺设计师张毅担任项目负责人。中国刺绣艺术目前正面临最大危机——人才青黄不接,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刺绣人才培养项目,顺利获得了立项,江大也因此成为江苏高校中唯一一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高校。

本文来源:无锡商报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sb/html/2015-06/04/content_491137.htm 

阅读( (编辑:董小平)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