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告诉世人一个更为深厚的“东林”

发布日期:2014-09-15 来源:江南晚报 系统管理员 
资料来源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9月15日】说到无锡,东林党人及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首先会跃入人们脑海,几乎家喻户晓。有人说过,“东林”是无锡最重要的地方掌故,研究者遍布全球,成为一门名符其实的显学。8月26日,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无锡市东林文化研究会、无锡市东林书院管理中心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共同为江南大学教授张永鑫的新著《< 启祯野乘>与东林》举行了首发式。这部书展示了不一样的东林研究视角,也告诉了世人一个别样的东林。

《启桢野乘》——旧书摊发现的珍贵史学著作

张永鑫此次研究的母本为无锡籍学人邹漪所著的《启桢野乘》。但这本书知之者、研究者甚少,因为此书曾被列为“禁毁书”。不过,正因为被禁,其中的一些接近真相的史实才显得更为珍贵。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夏泉生表示,现在学者所研究的东林事件与东林党人,一般均往官方编撰的正史、典籍中收集资料立说;然而《启桢野乘》却是一部非官方的著作。

10多年前,一位天津政协的工作人员在旧书摊上看到此书,打电话给当时还在搞园林的夏泉生说,有一本与无锡有关的书,是否有兴趣。夏泉生欣然寄去数百元,购回此书。2007年前后,夏泉生又把此书交给江南大学的张永鑫教授,因为此书中的东林人物,不少都是惠山祠堂的祀主,如果能据此研究出一些新的成果,无论是对于人们了解东林党人,还是对惠山祠堂的申遗都是一桩幸事。

后来,张永鑫又发现《启桢野乘》还有二集,也几经周折千方百计购来,再历经7年的时间,年近八旬的张永鑫在写书中途还遭两次中风,却始终没有放弃研究和写作。其间又由于经费问题,近70万字的著作如今只剩下了45万字;但精华还在,可谓历经波折,终于迎来了这本书的首发式。用张永鑫的话说,这本书是个文学研究者的跨界研究尝试,从文学转向带有史学色彩的研究,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也有人认为,文史原本一家,这也许能给人带来另一种不一样的眼光。

作者邹漪——

无锡鲜为人知的文史学家

《启桢野乘》的作者叫邹漪,是无锡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邹式金精通音律,并编纂了杂剧剧本总集《杂剧新编》,当时的大家吴伟业也为此书写过序。邹漪在父亲等的影响下,平生好结交名士,尤其喜欢“掌录旧闻”。邹漪生活在明末清初,作为正统的知识分子,在情感上对东林党人有所共鸣,借着《启桢野乘》而叙录忠与奸、正义与邪恶之争,重在褒扬与彰显东林群英的气节,表达民族意识。

出生于万历后期的邹漪,经历了天启、崇祯年代,所以此书题名为“启桢”。“乘”则因晋史《乘》(与鲁史《春秋》、楚史《梼杌》齐名,有名的史书,惜已亡佚)而来,表达了邹漪对自己作品的自信。他的这部史著体例采用“纪传体”,分门别类,涉及经济、文学、忠烈、义士等,人物一概总归为“忠”“孝”“节”“义”四大类型。但邹漪饱含深情所著的“东林”史事,与明末抗清、南明史实等一样,为清代统治者所不容,因此此书被列为禁书。邹漪还曾因参与写作另一部著作《绥寇纪略》而入狱,原因是多有碍时政忌讳语。

对于《启桢野乘》,邹漪抱着“非身所亲历不录”的原则,大家钱谦益称之为“考核真伪,凿凿如金石,然后可以据事迹定褒贬”,是一部足以置信的有历史、社会认识意义的史著。所以张永鑫认为,此书虽名“野乘”,实是“信史”,有极为重要的史著资信、备询价值。

书籍视角——

研究东林史的新认知

《< 启祯野乘>与东林》一书,张永鑫认为,用一句话作概括,就是“以《启桢野乘》 一部书,写一部‘东林史’。”主旨就在研讨与弘扬东林书院的“东林精神”与“东林学派”。邹漪的《启祯野乘》初集、二集二书,真实地记录了四百多年前波澜壮阔的东林史事、声名卓著的东林书院与可歌可泣的东林群英,熔铸成了名垂青史的“东林精神”与“东林学派”;并因此东林一脉,得以与濂、洛、关、闽如五嶽并峙于天地之间,最终为我们无锡跻身于深厚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同时,在《启桢野乘》书中,对研究东林史还能获取一些新的论断与认知。比如,东林事件从何开始,有人认为是明万历中期,即1593年。但根据此书的记述,1577年大学士张居正父亲去世,本应回湖北老家服丧三年,但张居正贪恋首辅权位,拒不回籍奔丧。朝中人士纷纷上书弹劾,很多人受到重刑,或被贬,称之为“夺情”事件。此事在《启桢野乘》有所记载,张永鑫据此认同明代学者吴应箕所提出的东林事件应该是1577年开始,因为“夺情”事件后,东林人士倡导的“气骨”和“气节”也从此而始,这比一般所认为的1593提前了16年。研究中,张永鑫还认为,东林书院的建立时间应比公认的政和元年向后推迟,应在政和五至七年间。

同时,根据这本书,张永鑫认为也提出了“东林”二字的含义所在。无锡以东林为名的有东林书院、东林小学和东林中学。但“东林”究竟是什么意思,对此说法也有很多分歧。有的说是因东林书院位于无锡的东面,有成片的榉树林,所以叫东林;也有人说曾在东林书院讲学的杨时有一首描写庐山东林寺的诗而得名。但张永鑫认为,当时杨时来南方时,将理学思想传到南方,有“吾道南矣”之说。“东”在古代和“南”的意义相同,“林”可解释为“林林总总”、茂密的样子。“东林”二字其实就是“道南”或“道盛于东”,寄寓了理学思想在中国江南传承光大、生枝散叶、开花结果的深义。

精神底蕴——

无锡祠堂文化的主流和核心

在张永鑫看来,《启桢野乘》给人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以往研究东林党人,一般都是从正史和政治入手,但是《启桢野乘》则让人了解到了东林历史的文化底蕴。在邹漪笔下,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来展现全景式的东林史,包容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情风俗等不同的角度,还原了东林史的全貌,重点突出了人文思想的底蕴。

为此,张永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启桢野乘》如同史诗般记述了东林学派中的约290余位人物,占了全体东林人物的四分之三强,从中可窥见突出的“东林精神”。“讲学重在作贤育才;学问重在去芜存菁、博采众长; 为学应倾心社会世道,倡导实学”,这就是张永鑫总结的东林精神。而由东林党人而来的东林学派,又使之与宋代以来的四大学派(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关中张载、闽中朱熹)平分天下,形成五大学派。在张永鑫看来,这些辉煌史绩与如今无锡能跻身于历史文化名城不无关系。

东林党人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在惠山祠堂群中都有其一席之地。如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顾端文公祠”,惠山下河塘的与高攀龙有关的“高忠宪公祠”,惠山横街绣嶂街与叶茂才有关的“叶司空祠”,惠山直街与马世奇有关的“马文肃公祠”等。数量巨、类别全、密度高、风貌古、构制精而为全国所罕见的无锡惠山古祠堂群,历久不衰地祀礼着上自周秦汉魏,下迄唐宋明清的全国特别是无锡籍的英杰,成为一座美奂绝伦的无锡文学、哲学、艺术、人情、宗教、民俗等等的文化宝库。而东林群英如东林运动领袖人物顾宪成、高攀龙以及顾允成、叶茂才、刘元珍等,旁及至东林运动学术宗主的周敦颐、朱熹等杰出思想家的祠堂悉数列于其中,成为惠山古祠堂群中的主体与主流。

本文章来源于:江南晚报 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jnwb/html/2014-09/14/content_427577.htm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