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市报8月27日】21日,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中国白酒史上首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江南大学博导、酿酒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徐岩,受邀前往酒都仁怀,为游学体验酱香白酒魅力的北大汇丰实战总裁班学员,上了一堂精彩的酱香白酒科学知识课。在徐岩眼中,白酒不只是文人雅士宠爱的杯中物,更是中国传统生物科技产业中极具内涵的篇章,是一项伟大的生物工程。
解剖白酒,用科学家的眼睛
“过去大家都热衷于讲白酒的文化价值,忽视了它的科技价值、健康价值。”江南大学博导徐岩如是说。
“过去大家都不敢讲白酒与健康的关系。实际上,中华民族很早就意识到了白酒与健康的关系。《汉书.食货志》就有‘酒,白药之长,嘉会之好’的说法”,徐岩说,避开白酒的物质属性——科技价值,单独去谈文化价值,导致白酒成了玄而又玄的虚泛之谈。重新正视白酒的物质属性,正视其科技健康价值,才能找回白酒的应有之义。徐岩认为,酒和其他食品一样有三级功能,一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二是满足人们口味嗜好;三是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激活。现在科学研究正逐渐从第二到第三级功能迈进。
在徐岩眼中,中国的白酒完全就是一项伟大的生物工程。“它不像我们现在生物制药那么新,但道理完全一样。只是这个观念在社会上没有被大家所认知,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
“酱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中的瑰宝”,谈及贵州最具代表的酱香型白酒时,徐岩这样认为。中国白酒的酿造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复杂性。酱香型白酒工艺复杂程度最高,微生物含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
徐岩介绍,截止到2012年科研发现,一滴酱香型白酒里面所含的风味物质成分超过1500多种,其中微量成分含量超过800种,风味成分超过300种,重要风味物质约在65种左右,这些成分很多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徐岩举例道,比如其中发现的四甲基吡嗪,这种化合物在酱香型白酒中含量最高,大约在3-9mg/L。四甲基吡嗪已被中国科学院实验证明,能增加脑血管血流量,减少脑缺血性疾病和发作,已被广泛应用到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此外,四甲基吡嗪还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等功能,并对酒精造成的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这个例子在国外是没有的,而且酱香白酒中,像四甲吡嗪这样的物质很多。新近发现的脂肽(LPs),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支原体活性,可用于抑制肿瘤细胞和降低血栓等生物功能。这些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对中国白酒尤其是酱香型白酒的健康认识,其实才刚刚起步。”徐岩说。
徐岩说,行业要把“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思路给大家讲明白。“适量饮酒,适量针对的是酒里面的酒精的概念,酒精不宜多,应该控制酒精的摄取量。有益健康,是指除了酒精以外,酒的很多微量成分是有益人体健康的。”
重述白酒,说消费者听得懂的话
关于白酒行业所面临的低谷,徐岩却是信心满满。“如果哪天中国人不再吃中国菜,那才是白酒走到头的时候。”
“这些年我经常遇到行业从业者和媒体这样问,行业危机到底要持续到何时。我觉得核心的一点是,中国从现在人均消费的量上来讲,应该属于饱和状态。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中国人要喝得好。”徐岩认为已经到了行业升级的时候,要提倡“健康地喝酒,喝健康的酒”。
徐岩说,关键在于白酒行业应该说消费者听得懂的话,建构消费者语言体系。葡萄酒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中国白酒行业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白酒价值体系、感官评价体系过于专业,描述方式上是训练后的感受,远离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听不懂。他这样举例,因中国的酒是蒸馏酒,而蒸馏酒的香型比较集中,香型划分成为质量品鉴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描述酱香酒常用“酱香突出、优雅细腻”这个词,问题是什么是酱香,什么样是突出什么样式不突出,怎样才算优雅细腻,没有进行物质的比较,消费者很难产生直观的体验。“因此要把专业的知识,去进行细致化、鲜活化的体验演绎,接地气,客观真实收集消费者感受、对品质评判的真实声音。此外,徐岩还指出,中国白酒在饮用方式上不够文雅,缺乏仪式感、审美感,没有真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进行体验,这需要逐渐改进,让饮用白酒成为一种健康体验生活的方式。
谈及白酒的传承,徐岩说:“现代生活逐渐走向多元化,对年轻一代要找到吸引他们的方式进行引导,使他们有这样一种印象和意识。而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一定阶段真正体会人生后,他们是会知道会懂得白酒的妙处的。”(文 王艳 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