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7月12日】本报讯“一间宿舍4个人,其中一个人用电量特别大,却又不愿意多分摊电费,遇上这样不讲道理的室友,你该怎么办?”前天,在江溪街道睦邻中心,一堂题为“如何迈好大学校园第一步”的课上,面对江南大学教师杨春龄的发问,台下50余位“准大学生”面面相觑。
“千万别小看了这样的‘小事’,很多大学校园里的纠纷、甚至刑事案件,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主办这次活动的新区司法分局相关负责人说,从高中到大学,并非学习内容上简单的改变,许多孩子是第一次独自出远门,与完全陌生的新朋友朝夕相处,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扰。而“90后”的孩子大多生活优裕,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更加不易相处。江南大学学生团体“朋辈心理辅导志愿者协会”,曾经组织过一次大学生健康心理调查,发现“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分歧要当面坦率地说出来,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与同宿舍的人尽量‘保持一致’……”台上专家针对相关案例的解读,让“准大学生”们受益不少。“一个女生,谈了恋爱之后每天很晚回宿舍,回来后又是电话又是视频聊天,搞得室友们怨声载道。”来自江南大学的王汉华老师举出的案例,凸显大学宿舍的矛盾根源,她说,嫉妒、自负、自私、猜疑等,是导致大学生矛盾的主要因素,从多年前的马加爵案,到近期发生在复旦大学的室友投毒案,起因都是日积月累的“小仇恨”,以及当事人法制意识的淡薄。调查显示,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新生活适应、学习、专业、交友等方面。(挥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