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6月4日】(记者 黄孝萍 宋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陈凌、周超、申嘉怡、王连杰、钱芸施等5位同学从2013年5月开始,花了一年的时间,对无锡的儿童阅读现状进行了调研——他们向两所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发出了1200多份调查问卷,调研成果作为省级课题刚刚通过答辩。他们调研发现,儿童们阅读书籍主要目的在于放松,而家长们给孩子购买书籍的动机功利。
焦点
名著与流行读物的较量
在儿童喜欢的书目类型中,5位同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喜欢儿童流行图书和卡通读物的占49.2%,喜欢中外经典名著的占34.6%,喜欢思想品德教育读物的占9.2%,对儿童启蒙教育读物感兴趣的占7%。但到了实际购买中,孩子们表示,他们购买最多的是买中外经典名著,占到50.3%,购买儿童流行图书和卡通读物只占25.4%,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为14.1%,而思想品德教育读物只占10.3%。“要说好看的读物,肯定是《奇幻斗罗大陆》,他喜欢看这种奇幻小说,购买了好多册,现在还没有买全。”一名学生表示,从自己真实的兴趣出发,很多名著相当难读,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认为大部头的名著看不懂。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也就是《西游记》能看一点,其他的三部,都是半文半白,读起来非常累。这些书籍都是家长和老师要他们购买的,但实际的状况是:翻了一些,实在看不下去。除此以外,孩子们推荐的一些好看书籍中,不少都是《查理九世》、《盗墓笔记》这一类的流行读物。
对此,江大的学生们表示,喜欢看和实际购买的数据呈矛盾状,表示儿童在择书时并不单纯依照自身喜好,往往受外界因素干扰,这些干扰因素压抑了孩子的阅读需求,把孩子的“我要读”变成了“要我读”,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扼杀了孩子的阅读愿望,从而逐渐地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
焦点
阅读动机该放松还是功利?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他们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一些科普书或文学书。沈女士表示,儿子读中学,非常看爱武侠书,她则倾向于给孩子购买一些文学书,因为觉得对知识有益。而另一位13岁男孩的母亲于女士表示,儿子也喜欢流行读物,她一度禁止,但孩子周末照样跑到同学家去看。有些流行读物中有打打杀杀的情节,她担心孩子学会。还有家长采取“经费限制”——张女士表示,孩子如果要买动漫书,只能花自己的压岁钱,如果与学习有关,她愿意掏钱。
调查显示,家长为孩子买书、读书的动机,从高到低依次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书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帮助孩子认识更多汉字”、“让孩子获得放松”。而孩子本人买书、看书的首要动机却是“获得放松”,然后按照从高到低依次是“从书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认识更多汉字”。
不难发现,家长青睐成长/励志类、少儿英语类、入学准备类,折射的是家长的功利追求——希望读书能促进孩子快快成长。孩子本身对卡通/动漫类的偏好,恰好是孩子希望通过看书获得放松这一首要动机的直观表现。
在江大学生们看来,家长的这种视角可能和应试教育有关,比较注重学业和考试,忽略了孩子自发性的探索,从喜欢进而达到去探索世界。江大学生陈凌认为,他们在对一些业内人士的访谈中,就有人认为,锡城家长在对于孩子择书这个问题上还是控制得太严,放得不开,对于儿童阅读活动投置了过多的个人功利性目的,这不利于儿童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焦点
亲子阅读中的榜样和时长
虽然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就每晚会进行一些亲子阅读,但现在坚持有点问题。虞女士表示,孩子已7岁,几年下来,目前的一些绘本对孩子的吸引力显得不太够,亲子阅读处于暂停阶段,她不知道该怎么选择适合孩子的书。另一方面,最近她从事的销售行业不景气,工作压力过大,自己也无暇读书,也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思考这些问题。
在江大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在亲子共读面上,有50.2%的家长会主动与孩子沟通,去分享孩子的阅读内容,有23.3%的家长会在为孩子购买书籍前先浏览书籍内容,只有26.4%的家长处于被动地位,等待孩子主动反馈读了什么书。
同时,他们还认为家长阅读时间需要增加。在被问及最近一次阅读书目的时间时,在今天、1-3天前、一周前有过阅读行为的家长占比分别为30.8%、37.9%、31.3%。这意味着1/3的家长一周才看一次书,而1/3的家长甚至一周都不看一次书。那么,很明显在帮助孩子进行阅读行为培养方面,有至少1/3的家庭是缺少行为约束力的。如果家长想要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最好先给自己制定一些阅读计划,则能够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榜样。他们认为,家庭内亲子阅读氛围尚显不足,亲子阅读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
建议和对策
阅读的动力是乐趣和体验而不是教化
无锡文星公益学堂志愿者吴凡是一名绘本及儿童读物爱好者和推广者,她分析,流行卡通读物的画面感会比较强,而且语言直白、简洁,不需要过多文字的转化,所以会特别讨儿童喜欢。而一些文学名著或者传统启蒙读物虽然有不少不乏是经典作品,但有不少也体现出了时代局限性,不符合小孩子的身心条件,和儿童的生活不贴近,难引起共鸣,孩子也不喜欢看。吴凡认为,在阅读中,家长应该是引导者。面对繁杂的图书,首先家长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而且抱着“阅读不是教育,而是体验和拓展视野”的心态去为孩子挑选书籍。江大人文学院黄晓丹老师也认为,儿童阅读的动力是乐趣而非教化,要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并爱上读书。
儿童阅读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很重要
调查中还发现,无锡市面所售的儿童读物书籍出版的总体水平不高、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和种类有限。“应该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而后加以引导。”黄晓丹也提到,在儿童还没有真正爱上阅读时,会比较容易被打斗、搞笑、惊险等表面性的趣味所吸引,并将之误认为阅读乐趣的全部。而经典的儿童文学中,也许同样具有以上部分,但绝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涉及到更多思想、情感、审美的内容。所以家长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要为孩子挑选一些有趣且有价值的经典儿童读物。
“没有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只有不合适的方法。”吴凡认为,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上,家长不能逼着读书,而是更多地参与孩子的阅读,发现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喜好,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
让儿童读好书需多层面专业的社会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的图书馆普遍缺乏,少数的也运转状况不佳;针对阅读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读书组织非常缺少。黄晓丹认为,从无锡的儿童阅读现状来看,专业的社会支持还不够多。儿童的阅读活动应该是在多个层面上实现的,既有个人阅读、也有家庭、社团间阅读交流、还有专业的组织或机构能针对儿童健康阅读做出专业的引导,帮助儿童挑选好书。而目前,绝大多数家庭的儿童阅读都还仅仅停留在个人阅读的单一层面。
此外,黄晓丹还提出,儿童阅读与课业压力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学校希望学生有阅读意识并且爱读书,但是又不希望因阅读而挤压儿童的上课和作业时间。儿童的阅读主要就是和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发生关系,家庭阅读氛围不够、社会专业支持也不多,如果学校对于阅读还有此类“挣扎”,那么势必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应该由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管齐下”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