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4日】理解性教学是一个日渐引起人们关注的论题,多年来,国外同行对此已有较为深入的探究。江南大学教授陈明选是我国较早将这一研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者之一。最近,其著作《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中小学理解性教学指导丛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笔者有幸先睹为快,在此谈谈个人所受到的冲击及感受。
理解性教学有助改变旧有教学痼疾
审视当下的中国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源于人们对知识、学习等核心范畴的陈旧理解,教学过程中痼疾难除,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片段化、知识加工的碎片化、学习活动的去情境化,由此进一步导致了教与学的低效,甚至教学的异化。中国教学变革仅靠口号式的提倡、简单的方法推行已难达到预期效果,而是需要在洞悉旧有教育秩序与运行机制及其背后根源的基础上,走进教育田野,开展根源性的探索。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梳理长期以来关于学习的理解与假定。在论及学习过程及其知识加工时,人们大都会认可下面的基本过程:知识及其呈现—学习者的获得—学习者的理解—学习者的内部加工—知行合一。一般来说,这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渐次展开、不断循环的过程。
知识获得是指学习者对知识的符号性接受,此时的知识与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结构尚无实质性联系,学习者的加工水平也多以记忆、背诵和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解决为特征,至此,学习才刚刚开始,若就此止步,则属于詹姆斯·马奇所说的“低智学习”,学习者对行为与结果间的关联和内在逻辑缺乏了解,更缺少个性化的洞察。
在此基础上,学习者通过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进入“高智学习”,此时的理解包括:逻辑推论、经验契合、情境体验。其中,逻辑推论由基于学理依据的论证和依靠学科逻辑展开的演绎组成;经验契合则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经验检验新信息;情境体验是指学习者通过走进具体的问题情境或者虚拟的情境,体验新信息的有效性。
基于前期的理解,学习者进一步通过内部加工,实现对新信息的个性化建构。这里的路径有二,即皮亚杰所谓的同化、顺应。值得指出的是,真正具有认知飞跃的是顺应,其中伴有认知冲突带来的困惑、阵痛。经过这一阶段的历练,学习者的认知会推进到更高水平,生成新的认知结构。
知行合一,这里分为问题解决和知识创新,前者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后者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在既有基础上,生成新的理解和意义。至此,学习者的知识创新汇入个人知识之外的知识系统,开始新一轮的学习。每一轮学习的完整实现,学习者的智慧水平都会得到适当提升。
可见,完整学习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理解是否存在,以及理解的水平与程度。教学低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止步于知识的简单获得。不少日常教学之所以低效,大多源于学习过程的片段化与认知加工的简单化,即学习作为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没有真正展开,仅仅是开始于传递,止步于接受。而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也仅仅靠记忆、背诵完成。知识与学习者的既有经验和生活没有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学习还停留在“低智学习”水平。
此外,在涉及课程时,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过于简单,只关注了以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知识”,而对知识的其他维度或者其他形式的知识关注不够。考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形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理解”之于学习的价值。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可以分为:学科知识、关于学科知识的知识、关于主体与情境的知识。很明显,后两者都是与“学会学习”相关的知识,是与教、学“理解”相关的知识。
通过上述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理解性教学是契合当下中国教学变革实际,有助于改变旧有教学痼疾,实现新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陈明选教授及其团队所进行的研究在今天的教学变革大格局中所具有的理论勇气与胆识。
将理解性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
“理解”很重要,这是人们都认同和接受的。但为什么理解性教学又如此难以推行和落实?我们该如何理解“理解性教学”?“理解性教学”该如何结合学科实际,通过有效的策略切实展开?
陈明选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具有普适性和前瞻性的论题,从不同侧面对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做了深入探究,得出了具有开拓性和启示性的初步成果。本书即是陈明选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中学理解性教学的实验研究”(BCA090078)的成果之一。读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在学习、引进国外教育教学理论时,多数时候我们容易落入简单移植、生硬套用的窠臼,导致理论的张力和实践的成效都难以凸显出来。陈明选教授将国外的理解性教学研究及其成果引入中国,对理解性教学做了基于本土实践的开掘,进一步明确和澄清了对“理解”及其教学的理解,该书着眼于理解性教学视域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与原理,修正了传统教学单向知识传递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建构起了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其次,理解和理解性教学是一个难以理解又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性解读的论题,如何将其融入学科教学,进行策略探究,使之成为支持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变革实践的智慧能量,这既是难题,也是研究的价值所在。陈明选教授将理解性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具体论述了理解性教学实施的路径与策略,分别从教与学的角度,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学习活动及教学评价等维度对理解性教学做了较为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论述,为当下的语文课程变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再次,进行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常见的不足是理论与实践 “两张皮”,缺乏彼此的嵌入、呼应。陈明选教授的新作着眼于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在应用理解性教学设计原理时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克服教学设计中所存在的误区,以提高理解性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书中所揭示的问题,皆来自一线教学实际,并有能唤起读者共鸣的案例分析,为一线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对中小学教师和学习者具有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最后,研究者走出书斋,深入教育田野,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研究”,这是当下亟须的教育研究取向。陈明选教授将理解性教学引入中小学教学实践,与实验学校进行了数年合作。撇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不论,单就这种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深度合作,就某一主题进行持续性的探究,实现共同进步这一合作形式,也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
当然,有关理解性教学的研究还是一个正在进行并有待深入下去的论题,如何加强对“理解”的理解,如何实施不同学科的理解性教学,尤其是在如何理解“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比如是将理解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还是将理解视为学习的深度加工,目前人们还有不同理解,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更深入的解析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