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南晚报】无锡“灰霾元凶”明年将现形

发布日期:2014-04-16 来源:江南晚报 
资料来源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415日】本报讯(晚报记者 袁晓岚)去年曾霾伏锡城的PM2.5到底是由哪些污染源组成的?这些污染源都分别来自哪些行业?昨天,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工作人员正式开始对PM2.5进行样本采集。据了解,整个样本采集将历时一年,到明年此时就能知道无锡的“灰霾元凶”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除省会南京外,无锡是第一个启动该项目的。
  据市环监中心负责人透露,无锡市从本月起启动对PM2.5的源解析工作,“所谓的源解析就是要分析大气中PM2.5的组分,弄清导致这些组分的排放源,进而有的放矢地指导污染治理工作。”
  市环监中心负责人解释说,本月起无锡开始样本采集,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周期,每个周期采样8次。到年底就可以完成数据汇总,做后期汇总分析,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抓出“灰霾元凶”。
  除了利用仪器进行手工采集外,市环监中心还会在各行各业进行有代表性的环境采样选择,比如在大型停车场、道路、尾气、建筑工地等不同的区域进行样本采集,最终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由此,对工业、交通、道路、扬尘、尾气等进行检测,从而通过数据解析出污染物的来源和比例,发现各项污染物对PM2.5的贡献有哪些,最终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
  “不同的行业排放的污染物有不同特征,因此每种颗粒物和污染源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负责大气自动监测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比如电厂出来的粉尘有石灰石、钙、钾、钠等,电镀厂里排出来的有氟离子、氯离子,机动车尾气里有炭黑等。

  特写

  大气颗粒物采样“神器”

  据悉,无锡目前有两个PM2.5的源解析手工采集点,一个在市中心,另一个在新区旺庄。昨天,记者跟随市环监中心大气自动监测室主任佟梅等人来到旺庄采集点,目睹了采样“神器”是如何工作的。

  吸盘吸入空气颗粒物自动分层

  在旺庄一幢5层楼的平台上,记者见到两台“大气颗粒物智能采样仪”。江南大学环境土木工程学校的研二学生计敏惠、王靖国正在查看样本采集的情况。记者凑近仪器顶端,能感觉到气流正被吸进去。“采样仪下端是采气泵,通过泵的运行,把空气抽到切割头里,经过过滤,最后把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收集到滤膜上。”佟梅解释说。
  据了解,无锡PM2.5源解析采样项目是无锡市环监中心站与江南大学、南京大学进行的一项课题合作。佟梅说,每个季节无锡大气中的“霾”都会有变化,因此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昨天的采集就是针对春季的PM2.5样本采集。等春季8次的采集完成后,他们会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有部分的分析在站内就能完成,但有的分析只能送到高校实验室进行研究分析。”他说,7月、10月和12月将分别进行夏秋冬三季的采集。

  圆形滤膜专门“接收”污染物

  这时,工作人员仔细查看仪器液晶屏显示的数值,并进行记录,“再过半小时,第一个样本马上采集完成了!”佟梅对记者说,每一个样本的采集时间为22个小时,从每天的1200到次日的1000
  佟梅查看完后便对计敏惠和王靖国交代说,要准备好新的滤膜,等采集完毕后就换新的膜放进去进行第二次采集。记者注意到,计敏惠戴上橡胶手套,小心翼翼地从一只透明塑料袋中取出一张看起来像锡箔的银色纸,打开后中间夹着一张直径为
80毫米的圆形白纸,再用镊子轻轻夹起来。“这就是收集PM2.5的滤膜!放入采样仪后,颗粒物就会附着在其上。一面粗一面细,毛面这边朝上放,这样颗粒物落入后能很好地附着。”佟梅再做进一步解释。

  还要进行污染源尘采集

  要想得到较为准确的“PM2.5源解析”,除了正在进行的人工“采体采样”外,下一步还要进行“源采样”。也就是对大气污染源产生的尘进行分析。污染源尘的采集是按照行业排污特点分类,主要包括燃煤尘、钢铁尘、建筑尘、医化行业尾气尘、汽车尾气尘、油烟尘、土壤风沙尘、道路扬尘、建筑施工尘、城市扬尘等。
  尘的采集需要人工完成,他们或者拿笤帚把尘土扫进袋子里,或者到相对密闭的停车场采集汽车尾气,或者到企业采集燃煤尘、钢铁尘……无论哪种尘,采集结束后,需要进行再悬浮,让它们“飞”到切割头里面的滤膜上,然后再进行分析。综合人工采集样本的数据,就可以弄清楚哪些源是污染尘的最主要来源。

  0.43微米细小颗粒亦能采集到

  除了两台PM2.5采样仪外,一旁还有两台看起来像“蒸笼”一样的仪器,“蒸笼”上下分为8层。“这叫安德森8级采样器,可以采集到PM0.43-PM10不等粒径的颗粒物,也就是说最大可以采集直径为10微米的颗粒物,最小可以采集到直径为0.43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市环监中心负责人表示,就是这台仪器让无锡的采集方式与众不同。
  通过采集到不同粒径大小的污染物,可以看到不同颗粒物的影响是各占多少。“你看,每往下一层网点就越小。”该负责人对记者说,这能保证直径小的颗粒物往下漏,每一层留下的颗粒物都不同。

  “神器”怕雨,样本一沾就作废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8层“蒸笼”还是PM2.5采样器,下半身都被穿上了一层黑色的塑料外衣。“这是防雨的!”该负责人解释说,这是小型电机,就是通过这个泵站把空气抽到采样仪中,一旦下雨很容易损毁仪器。并且,尽管这些仪器“上半身”不怕雨,但一旦遭到雨淋当天的采集样本就只能作废。 (袁晓岚 文/摄)

来源于:无锡新传媒http://epaper.wxrb.com/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