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酒快讯】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在3月25日下午举行的2014国际酒庄论坛上表示,我们每年进口的蒸馏酒大概在200亿左右,所有的蒸馏酒几乎被自己消费了。国际上,在酒类贸易中,进口酒需要占到28%,而中国酒类占国际的只有1%。由此可见,中国白酒国际化的发展还有很多的空间。在中国白酒走向国际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是喊口号,或是推进世界每个角落,中国白酒就是国际化,国际化应该更深层次的理解国际化。
酒庄的概念是法文音译过来的,主要来源于法国,意思是城堡,通常归土地占有者,在土地上进行酿造所需要的原料种植、酒类灌装的全部过程,是一个独立生产的单位,所以,与普通工厂化酿造有很大的区别。而中国自古以来白酒和黄酒基本很少采用酒庄的方式生产,包括名酒企业也是通过基地的方式生产,我认为酒庄这样音译过来的名词是无法体现中国白酒国际化的。
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
酒庄的落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3S原则,意思是要有大海、沙滩、阳光,主要服务于酒庄;另一种是服务于酒庄酿酒的过程。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形成了对比,酒庄的核心应该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方式。在中国白酒酒庄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代表了文化符号,代表了时代留存的时尚和对未来的向往。中国白酒酒庄的崛起是市场的需求,我认为白酒有很大的生命力和学习力,应该看到酒庄的内涵,在酒庄中看到企业的内在美,这样比我们引进创新模式更为重要。
徐岩还贵对中国白酒酒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科学鉴定酒庄。酒庄到底是什么?在生产过程中,酒庄要有很高突出产品个性和典型性的产品,这种产品是需要与众不同的,需要分级的,在推进酒庄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做,需要明确性、灵性、独特性。但是酒庄这样的消费方式会得到认可,数据表明,2011年,发达国家和中国比较,酒精的人均消费量相差不多,但是我们在消费额中相差2—3倍,这样看来,选择优质美好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需求,酒庄的建设是准确的。
我们到底卖什么?是不是简单的卖酒?酒庄酒是酒庄历史文化的产品,必须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但是中国的酒如何走向国际化是需要文化的内涵,是否能被海外市场所接受?同时不能把酒文化泛化,更不能将酒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相悖。酒庄的建立应该是自然健康、自然精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解决消费者如何相信酒的问题。在酒庄酒鉴定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国际标准,对产品进行保障。中国白酒的传统酿造过程,至今仍然无法很好地实现可控,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把产品的品质提高?标准的完善和建立是需要我们去做的,让世界明明白白地了解中国白酒。
酒庄的管理。西方酒庄的管理是依靠诚信,西方的诚信大部分来源于宗教力量,但是在中国,这样的诚信还未形成习惯时,更加需要我们去管理。所以,今天联盟的成立,能够对中国酒庄的地域特征、传统的工艺、口味特征等要素来进行统一严控,同时能树立产业诚信的理念,服务诚信的推进,促进酒类健康的发展,提高白酒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实际上,中国白酒国际化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但是国外酒进入中国市场也是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我们要相信,食品安全、品牌文化的差异等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勇于学习,借鉴国际酒类生产、管理营销的模式创新,中国白酒一定能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