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3月20日】(记者何 水)日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应晓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士林,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健,江南大学杂志社副社长、编审谢光前,《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副主编李道国,无锡滨湖发展研究院有关领导,无锡运河之光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聚首江南大学,就中国大运河申遗及后申遗时代的走向进行了研讨。
王健认为,大运河申遗,社会各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研究大运河历史文化蔚然成风,成果颇多,但细加盘点,却有不少遗憾。他认为,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必须求真务实严谨科学,这既是学术发展的精神所在,也是大运河永续长流的不竭之源。作为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刘士林的《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一书中的观点深受运河申遗各城市的重视,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就大运河申遗及申遗后的大运河走向,刘士林认为,中国大运河逐渐淡去其实用功能之后,以文化线路申遗的前景非常光明,申遗成功指日可待。但大运河文化研究界更关注申遗后的大运河走向,应该通过申遗唤醒全民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大运河的源远流长有所担当,这才是最重要的。谢光前强调大运河是生生不息之河,大运河的流变必有其自身特质,保护大运河立法是关键,文化自觉是基础,生产性保护是必然。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将在大运河文化研究领域不遗余力地继续耕耘,为大运河的永续长流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