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无锡日报】从兴趣出发 从经典开始

发布日期:2014-03-24 来源:无锡日报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321日】(本报记者 吴荣荣)“社科院文学所很多古籍的借书卡上,至今仍只有钱锺书一人的名字。”在19-20日举办的“从无锡到牛津:钱锺书的人生历程与学术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刘跃进的话引起广泛关注。钱锺书的读书方法对当下有何启示?昨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参加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专家。
碎片式功利性阅读令人担忧
一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仅为6.74本,而以色列高达人均60本左右。对于这样的状况,学者们都很有感触。江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说:“信息技术现在这么发达,但日本人还是习惯在口袋放上一本袖珍书,上了地铁就掏出来看,而我们低头都是在看手机。”刘桂秋认为,当下网络信息量过大,产生很多诱惑,而这些信息是碎片式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全民阅读量低,与“重功利轻审美、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科学主义轻人文精神”的社会思潮有关。此外,应试教育也挤占了学生太多的时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刘跃进告诉记者,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当下的读书具有太强的功利性。“‘开卷有益’是一定的,不管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提升个人素养,更加从容面对人生,读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能一开始读书就带有明确的目的。”阅读应当从兴趣和快乐出发
一些学者指出,倡导读书,首先要让更多的人把读书看成一种快乐。市钱锺书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梁溪清研究钱锺书先生启蒙教育时发现,钱锺书先生三岁识字,除了与玩伴嬉戏之外,最吸引他的就是“看书白相”,把看小人书、书摊租书、剃头看书作为幼时玩乐的重要内容,边玩边读,乐在书中。“在非文学书中找到文章意味的妙句,正像整理旧衣服,忽然在夹袋里发现了用剩的钞票和角子:虽然是分内的东西,却有一种以外的喜悦。”刘跃进告诉记者,钱锺书先生在《释文盲》中的这句话,最能体现读书对于钱锺书先生而言,是怎样一种快乐。
倡导全民读书,要从兴趣和快乐出发。刘桂秋说,钱锺书先生小学时英文并不出众,但因无意中获得并开心阅读了一套林纾翻译的小说,觉得不尽兴想看原著,激发起了学习外文的极大兴趣。于是,从辅仁中学开始,他的外语水平迅速提高。刘桂秋说:“当你真正意识到读书之乐在哪里,就会发现读书在人生中的不可替代,任何声色犬马都不能与之相比。”
读书最好从经典开始
钱锺书先生海量的阅读让学者感佩,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形容钱锺书先生是“一排一排地”读书,而更重要的是,钱锺书先生对一些基本典籍的精读熟读,做大量的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钱锺书先生的手稿出来后,我们都惊呆了。他从来不谈读书方法,但不是没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最‘笨’的勤奋。”刘跃进说。
倡导全民读书依然意义重大。刘跃进认为,最重要的是营造读书的氛围,可以通过民间的读书节、读书竞赛等形式倡导。并且,最好从经典作品开始读,如中国的《诗经》、《楚辞》等。“读经典,更能体会书籍对心灵的滋养和浸润。”刘桂秋说。
来源于:无锡新传媒http://epaper.wxrb.com/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