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时报3月11日】(记者 王福军)在扬州,提起“双兔”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在高邮更是家喻户晓。而知道江苏双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卫东的人并不多。记者近日走进双兔,与你一同认识这位昔日的“米贩子”是如何成长为行业“米老大”的。他华丽转身的背后究竟隐藏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账细算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1981年,徐卫东进了周巷粮管所,从此他与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1993年徐卫东下岗,他来到杭州西湖,在一家粮油市场,他看到大米标价一斤1.47元,随即向家里打电话了解高邮行情。当得知高邮大米一斤1.42元,徐卫东从两地仅有5分钱的差价中,嗅出了商机。
“扣除船运费用1分5,仓储租金等杂七杂八费用1分5,每斤净赚2分钱。”徐卫东说,别小看这2分钱,一条船可以运35吨大米,一趟可赚1400元,由于高邮大米品质好,两三天就可卖完。
挖到了人生创业第一桶金后,徐卫东便一发不可收,承包了杭州粮油市场一家门市。从此当起了“米贩子”。
教授启发催生“双兔”商标
凭借好的米质,加之诚信经营,徐卫东一下子在杭州的那家粮油市场脱颖而出。浙江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建议他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商标,代表自己的产品。
徐卫东自己属兔,爱人也属兔,于是就将商标确定为“双兔”。1999年,他由“米贩子”变成了小有名气的老板,在邻乡周山联合村投资600万元开办起米厂,开始生产“双兔”牌大米。并正式挂起了“高邮市双兔米业有限公司”的牌子。当年实现销售额3000多万元,并创下高邮有史以来的单个大米加工厂年产纪录。
“洋”、土专家制胜的两个宝
公司成立后,徐卫东从瑞士布勒等知名稻米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建设稻米生产线。购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后,质量更优了,客户也纷至沓来。
2004年,徐卫东又在京沪高速高邮出口处高邮经济开发区征地60亩,在全国优质稻米基地金湖县征地32亩,投资3500万元,建立起了年产量达30万吨的生产科研基地。如此规模的生产基地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如今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5亿多元。经过20年的拼搏,徐卫东从一个下岗职工,名副其实地成为江苏省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的“米老大”。
谈到公司的发展与后劲,徐卫东告诉记者这完全得益于公司的的两个宝:一个是来自科研院所的喝过“洋”墨水的专家,他称这些科学家为“洋专家”。专家王才林也因此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像对待“洋专家”一样,他“三顾茅庐”不惜重金聘请了一批种田能手、种田大户以及当地的农业科技人员,这些土专家就是徐卫东口中的第二个宝。
接长产业链,惠农不了情
随着“双兔”的名声大振,徐卫东又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向加工的两头延伸,伸长产业链,把这惠农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仅去年,他对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超过了1000万元,硬化水渠、桥梁,有效改善基地的生产条件,添置新型农机具便于种粮大户耕种收割,加大惠农力度,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免费供种,直接惠农。建立核心基地24万亩,辐射基地近40万亩,带动农户近20万户。
解决了稻米加工的上游产业后,面对稻米加工带来的副产品碎米及稻壳,他与江南大学联手建成了“江苏省稻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品质完好的碎米加工成了糙米浆饮料,引进硕士研究生高德泉等高端人才,开发出了双兔牌八宝粥,并将稻壳加工成有机肥。公司步入了多元化发展快车道,徐卫东便将双兔米业公司更改为双兔食品公司。“双兔米、万家粮”,由广告语变成了现实,显示了一个企业家的气魄与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