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2月12日】寒假接近尾声,下周,全市大中小学生将迎来新学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学生们是忙于作业、奔波在补习班,还是和亲朋好友欢聚合家团圆;是潜心阅读,还是壮游山水“大开眼界”?不妨听学子们回顾假期,听听他们度过了怎样的寒假生活。
“五老志愿者”十年助学路
春节一过,短暂的寒假即将结束。新学期到来之际,曹张一社区10位“五老志愿者”将助学金和崭新的文具送给10名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的孩子。十年来的每个寒假,他们都通过这种方式帮助社区里的青少年,用自己的余热温暖着这些成长的幼苗。
“鸟巢书屋”社区受欢迎
昨日,学生们在“鸟巢书屋”中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寒假以来,由天一中学学生们自发推广的“鸟巢书屋”在塔影苑社区受到欢迎。寒假中的青少年们将自己看完的书籍放到“鸟巢书屋”中,让同住一个社区的同学们相互传阅观看,小小的“鸟巢书屋”成为了寒假青少年在社区交流书籍和相互学习的场所。
“马”字的演变
“马”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经过了3600多年的演变,寒假期间,靖海社区青少年在社区书法爱好者的指导下,学写各种“马”字,重新认识“马”。
周观察
作业我做主
和爸妈谈心、陪爸妈工作、
每天都要锻炼……
重体验重实践,
寒假作业“变脸”
“和家长一起买年货,了解春节习俗;每天和爸爸妈妈聊天,知道他们的工作内容;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如:打羽毛球、跳绳等。”这是锡城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收到的寒假作业短信。这种别具一格的寒假作业,今年在无锡的中小学均有出现。和以往的学科作业不同,“变脸”的寒假作业更注重体验和实践。
侨谊中学今年的寒假作业很特别,要求初一学生陪父母上一天班、初二学生帮父母做一件事、初三学生和父母谈一次心。初三女生小张告诉记者:“父母平时总管着我,有的时候还会发生争执。平时上课很忙,和父母谈心的时间不多,通过这次寒假作业,我和妈妈利用饭后时间好好聊了两个多小时,感觉更能理解妈妈了。”采访中,初一的学生基本都完成了“陪父母上一天班”的作业。男生小华表示:“和父亲一起工作,我认识到做好一份工作,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积累。我觉得‘爸爸妈妈’系列寒假作业可以拉近我们与父母的距离,让我们明白他们的苦心。”
而在梨庄实验小学,学生们同样被布置了特殊的寒假作业,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体育锻炼,还要做记录、写心得。“学生在校要求体育锻炼时间不得低于一小时,寒假是体育锻炼的大好时机,这个习惯更不能丢。”该校周校长说。
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寒假作业,受到了许多孩子和家长的欢迎,不少家长都觉得,这样的寒假作业不但减轻了孩子的负担,同时真正让假期发挥了作用。“老师要求带孩子参观一次本地的风景名胜,开学后要汇报。”为了完成这个作业,家长凌先生带着孩子逛了荡口古镇。“孩子收获了很多知识,而且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多了,我觉得这样的作业形式很新颖、很有意义。”
我当志愿者
没有去名山大川、没有“攻克”难题,但
却做了更有意义的一件事——
学生志愿者
活跃在冬日
“这个寒假我没有去异地旅游开阔眼界,也没有‘攻克’很多参考书,但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回顾即将结束的寒假,省锡中高二学生汪雨青这样告诉记者。
这个寒假,省锡中的学生义工社团“欢乐义工”的同学们自发组织环保骑行活动。骑行的起点设在无锡南禅寺,终点为苏州阳澄湖自行车主题公园,全程历时两天。途中,每到一个休息点,学生们都会停下来向市民宣传“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的环保理念。
和汪雨青一样,这个寒假,锡城许多学生都当起了志愿者。
无锡一中的许多学生志愿者来到了中央车站,参加春运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央车站的各售票处、票务中心大厅、候车厅、茶水室、电梯口等地,处处活跃着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热心地帮助农民工旅客和老年人使用自动售票机购票,并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提供必要的引导服务,帮助大家顺利找到厕所、茶水、餐饮店等场所,他们还为旅客扛行李,把他们送进站。“旅客们的行李都不轻,刚开始的时候也不适应,一天下来膀子被拽得生疼,端饭碗时手都发抖。”志愿者小邵说,旅客们为了表示感谢,除了不断致谢以外,有的还给他们买了饮料以表达谢意。“虽然很辛苦,但帮助了别人我很开心!”
而这个寒假,除了这些以外,在博物馆、社区、公交站台都不乏锡城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假期是一个大课堂,对于学生们来说,参加志愿活动,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成长。”省锡中张老师说。
校园“留守族”在校园
大学校园空空如也,却有一
些异乡学子选择留守——
不回家过年
也是一种历练
“寒假在学校,一直是看看书,打打篮球,看看电影,蛮轻松的。”江南大学的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阿里的普通话讲得很流利。
抱着对中文的兴趣,20岁的阿里去年秋天刚刚从印尼来到无锡。寒假期间,校园里一下空了,许多留学生要么回国,要么去别的地方旅行,阿里却选择留在学校。“我的奶奶是中国人,但这么多年下来,家里的中国传统基本已经没有了。”阿里说:“我想感受一下中国春节过年的气氛,所以选择留在学校。”
春节前,阿里在南长街一家西餐馆找到了一份服务生的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打工,虽然每天只工作3-4个小时,但我感觉还是挺累的。”阿里说:除夕的时候,店里所有的外国员工都到老板家里去过年。“中国的春节真热闹,大家都像亲人一样。”
面对着空空的寝室和校园,留守学生忍受着寂寞,却也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李晓刚是物联网学院大三的学生,家住贵州农村的他,回家一趟火车单程就要坐上一天一夜,还要再转汽车,不过,这并不是小李留校的主要原因。“看书,每天有13-14个小时都在看书。”父母都务农的小李,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他的求学计划不止于本科,还打算考研。“到春节前,学校里连小卖部都全关了,说实话确实挺冷清的,对自己是个历练。”小李说,外语是他的弱点,为了考研,每天都呆在寝室复习。对于小李不回家过年的决定,妈妈的反应是尊重:“你自己决定吧!”年三十晚上,小李打电话回家拜年,母子俩在电话里进行了热聊。
“心安是故乡!”小李说,大年三十那天学校请客,留校的学生都聚在一起过了年,别有一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