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11月11日】本报讯 (记者路育松王广禄)11月9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大会经济学专场在 江南大学 举行。会议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江苏率先”为主题,聚焦江苏和全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现状与前景。与会学者认为,改革是对重大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和体制机制的全面完善,基于经济社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考虑,我国将在经济运行管理中更加重视从改革开放、激活经济内在活力入手。
“与过去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相比,当今的发展更多要靠改革红利,改革将会催生中国经济第三次发展浪潮。”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蒋伏心指出,妥善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他认为,强政府与强市场可以共存,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强政府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力量,一要做到 “有为”;二要做到“有威”;三要做到“有效”。他进一步指出,我国强市场的建立有赖于强政府破除阻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功能,规范秩序,提高市场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中国经济增长由工业化阶段向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和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型,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研发产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助推国民经济增长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研发投资效率,让企业行为转型到高效率竞争路径上,政府应该慎重选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政策。”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罗正英指出,从研发投入影响技术进步角度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上级拨款占比与技术进步的增长成反比,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她同时指出,企业层面进行的研发投资活动必须有针对性,对科技研发和专利申请等互补性研发要素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带来良好的产出效率,而大量人力资本投入对技术进步具有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以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指出,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产业组织支撑,小农经济、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推进小农合作化,进行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改革优化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民合作组织是家庭经营小农户实现组织化、走向大市场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一个基础环节。中国现代农业组织发展的一条可能路径是建设包括两条线路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适度规模的经营主体和农民合作组织支撑的小农户经营两线并行,这一课题意义重大,需要从“纵向一体化、横向多元化、服务社会化”三个维度进行进一步研究。
此次大会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南大学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单位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征与政策走向、深化改革的策略与战略等议题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