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8月21日】日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赴池州社会实践小分队在石台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我的中国梦• 科技支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天:传达物联精神
8月11日,社会实践小分队历时7个小时,来到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通过联系当地农委、参加农校培训、走访乡镇农民、发放调查问卷、普及物联知识、参观制茶企业,度过了辛苦的实践前期阶段。
石台县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1%,享有“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美誉,一贯重视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经过当地农委负责人的详细介绍,实践团队了解到石台县农业的生产结构,对石台县自成一脉,以“茶”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茶农七万、茶园七万亩,如此浩大的茶业生产,亟需新时代信息化的管理。期间,队员们运用所学的物联网专业知识,宣传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期望从实践中检验知识、拓展知识,为石台县农业发展带来帮助。
第二天:参与农校培训
8月12日,为加深队员对本土农业的了解、普及物联网知识应用的理念,实践团队携带物资徒步来到小河镇农广校开展调研。实践团队表明来意,接受农校一些基础的农业培训,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倾听农民心声。
在此期间,实践团队向当地农民表达了“物联农业”,将科技引进农业生产的想法,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实践团队还发放了引进物联网技术的调查问卷,结合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征询当地农民的意见与建议。过程中,队员们与农民交流经验,普及了物联网知识,也认识到物联网应用的路程艰辛。
第三天:走访乡村基层
8月13日,实践团队全体走访了来田村几家农业养殖带头户,探索当地农业养殖规模与生产方式。队员们依次来到养殖户代表的家中,提出心中疑惑,请教养殖经验。
据了解,传统的养殖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化的生产方式也将是农业增值的一大趋势。创新、生态、合理的混合养殖,已受到部分农民的青睐,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立体循环的新方式。
第四天:到企业内部感受物联应用
继接连数日的乡村调研之后,考虑到实践的多样性、全面性,实践团队转移重心,将活动热点放在探索企业的物联技术应用之上。针对物联网投资大、见效慢的特性,队员们积极地向企业征求意见探讨改进方案。
8月14日,实践团队来到贵池区双园集团。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双园茶业公司的技术部门、了解到物联网络平台的实际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感知茶叶生产情况,监控土壤、空气温湿度,预警暴雨虫害影响,实时分析并反馈给茶叶专家,已成为双园企业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之一。
尽管物联网投资经费消耗较大,但企业却减少了人力、物力投资,增加了红茶产量,同时提高了产品安全性。企业对物联网技术推广寄予厚望,也希望与大学生专业人才有深入地合作,最终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保护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
队员们表示,连日来的实地考察,为日后学习方向的调整和学科知识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王冕 吕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