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8月3日讯】这个暑假,准大四生都在干些什么?他们大多在四处参加实习或是准备考研,为自己一年后的生活谋求出路。昨天晚上,一样应该为毕业季忙碌的张心豪却心心定定地在惠山古镇一家酒吧开了一场小型民谣弹唱专场。这个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的学生没有上过一天专业的音乐培训课,却已经多次为李子、宋冬野这些颇有名气的民谣歌手做过暖场,甚至一度还靠演出费养活了自己。在无锡民谣圈里他俨然成了一个半职业的歌手。
爱上音乐只是因为那份孤独和自卑
“其实我有点自卑,到哪里都有点格格不入。”这是张心豪给自己下的定义,这也是他认为自己能玩音乐的原因。他说很多搞艺术的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自己的孤独感,但是他完全不需要。作为一个民谣歌手他又显得格格不入了,从不抽烟,酒也只是和同学聚会时喝点,甚至从来不颓废,“外面的人觉得我太纯,同学们又觉得我很社会,我哪儿都无法融入。”这种感觉他从七八岁时就有了,当时他刚随父母从农村进城生活,受到城市里孩子的排挤,内向的他只能听音乐,最好的朋友就是那台MP3。因此,在同学眼中,“戴着耳机”、“摇摇晃晃地走路”就是张心豪的标签。他和音乐的缘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唱歌却从不敢大声唱,甚至没有上过一堂声乐课,唯一让周围人发现他天赋的时候只有在KTV,因为他永远都是“麦霸”。这个孤芳自赏的格局是在大一的时候打破的。那一年的迎新晚会上,他一口气唱了3首歌,怕太单调还把3首歌做成了串烧的形式,结果赢得了在场1400多名观众的掌声,“说实话,我上场前可紧张了,汗都滴下来了,可是一上台,对着那么多人我居然就不怕了!”于是,一切就从这台晚会开始了。
酒吧驻唱让他明白了得失之间的道理
第一次外出靠唱歌赚钱是从“帮忙”开始的。当时学校有个乐队同一时间接了两档活,无法分身的情况下他们让张心豪来顶一顶。“一个晚上300块,我一个‘五一’3场就赚了900块,当时觉得钱太好赚了!”自信心爆棚让这个初生牛犊冒出个念头,“我要试试能不能自己养活自己。”2012年的暑假他开始实施这个计划,让母亲停掉了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并开始在保利的金汉斯驻唱。“第一次结算工资时我拿到了3800元,当时觉得自己太厉害了。”
为了挣钱,他在期终考试前一天还跑去江阴赶场,并在考试当天的早上才赶回无锡,“我还有两章节的书没有看,我知道这次惨了。”更离谱的是,由于事情太多他居然连补考都错过了。当初进校时他是全院大一新生中唯一一个党员,成了党支部书记之后,那一年因为成绩优秀还拿到了奖学金,但现在,他挂科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理想固然是重要的,但我毕竟还是个学生,学生的本职不应该是读好书吗?”他推掉了驻唱,回到了校园里,虽然还是会参加各种圈内的活动,但他发誓绝不会再让学业为理想买单。
未来他会在理想和面包之间寻找平衡
这些经历让张心豪发现了一个所有90后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理想和面包之间寻找平衡点。这两年正是第一批90后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时候,个性化的90后们从上学开始就一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就像张心豪对自己人生的疑惑一样,是靠专业吃饭,还是靠兴趣吃饭。“我想过,如果做一个流浪歌手,那我的音乐可能不会这么纯粹了,因为它成了我赚钱的工具,我尝过那种窘迫的生活滋味,并不好受。”所以他现在的决定是靠自己的专业去找工作,让它养活自己的理想。张心豪并不只是会唱歌,昨天的专场演出15首歌中一半都是自己作词作曲的。
无锡大门文化创办人、民谣歌手顾潜评价这个孩子非常有天分,而且对音乐的热爱确实很纯粹。他的音乐年轻、干净、单纯,充满浓浓的校园气息,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的迷惘与理想。张心豪的同学李阳则希望张心豪能把兴趣继续下去,因为这才是他们这些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最难的事情。对此,顾潜也表示,“学历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选择,不管能否成功,都应该勇敢地去尝试。”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张心豪没有像同学一样选择考研或者实习,甚至不憧憬未来,“有些事觉得对就去做,年轻人不要考虑太多,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我觉得不要想得太长远,先想好明天要做什么才最实际”。
(晚报记者祝筱筠实习生阙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