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5月22日】近期,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与无锡企业牵手的消息常有传来,人才强企的发展观念正深入企业之心。值得关注的是,一种柔性引才的方式也正发挥出效力。本期工作室关注到一组来自市委组织部的统计数据:自2011年“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启动至2013年5月,无锡全市共有595家企业提出了705条岗位和技术支持信息,其中434个岗位对接成功。
“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是江苏省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的交流合作采取的一项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和在读博士生到企业挂职,岗位一般为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总经理助理等,挂职工作期限一般为半年至一年,挂职期间在挂职企业的实际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3月。当记者走访这些企业时发现,一些教授博士与企业的合作开始“超越”活动的时间与岗位范围,企业和学者都感受到这种合作模式带来的“借力”与“共赢”。从中,企业发展赢得了一股创新“巧劲”。
观察1
基础研究与实际经验相融合
引德国技术三年未成,引江大教授一年入市
企业和学者之间,大家如何各展所长又能各取所需?
“这样的合作方式,让我挂钩个十个、二十个也愿意!”无锡金义博仪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反修,一直是个柔性引才的“高手”。这家企业年销售数千万元,却拥有一批人才:有已退休的美国公司的首席工程师,有高速分析产业的奠基人等等,其中也包括江南大学的教授石秀东、何跃娟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柔性引才来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老叶掌握得很透。
石秀东、何跃娟分别来自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去年两人进入金义博挂职,一个月最起码来三四次,和企业研发团队共同攻关“光电直读光谱仪”项目。光电直读光谱仪广泛应用于冶金、钢铁等行业,80%靠进口。在教授来挂职之前,金义博引进德国技术自己琢磨了三年,“没有产生效益”。老叶自己也是技术出身,觉得引进外国技术,容易遇到“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必须从基础研究上来解决问题。石秀东、何跃娟挂职一年后,产品顺利出炉并逐步性能稳定。如今金义博在国内市场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产能甚至有些跟不上订单。乐呵呵的老叶说,这对中小企业来说,真是性价比很高的方式,是一股巧劲,“如果自己招聘一个,难度很大、成本很高。”
教授们的加盟更增老叶的创新自信,在测试仪器制造的基础上,开拓了仪器测试服务、测试人才培训服务,形成“制造+服务”的发展模式。老叶还请了一位商业专业的大学老师来挂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教授们如何看待挂职?“以前是理论,现在是理论加实践。”何跃娟说,以前教学生的知识要点,都基于试验中的“理想状态”,但挂职之后,“就能告诉学生,实际情况里,你们还应该注意点什么?”两位教授认为,通过自己的专业研究参与到行业先进水平的研发之中,是有成就感的事情。
观察2
企业与学者碰撞出创新火花
从解决技术难题,到合作开公司进高端市场
企业和学者之间,在不长的挂职期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新项目的产业化!”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曹凯岭告诉记者,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团队进入公司挂职后,这一年多中不仅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而且计划共同实现一项大家都看好的终端产品产业化。
去年年初,透平叶片与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本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的基础上,又通过“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吸引了严思杰等教授团队前来挂职。华中科技大学不是这家企业合作的第一个高校。曹凯岭发现,这一次合作突破了校企合作一般的模式——“解决技术问题”,而是更多地在产品的提升、乃至沿着产业链的产品升级。正是在企业与学者的交流中,大家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把现有的一项“毛坯”产品做成整体终端产品,可以有更好的利润。双方很看好产品未来,原因有二:可大量应用于航空船舶工业,市场需求已经启动;技术门槛较高,不容易被“复制”和模仿。产业化,逐渐取代“技术攻关”成为合作的关键词。学校有基础研究优势,企业有工程应用经验、市场判断眼光,这样的优势互补推动了“火花”变成现实一一一新公司已进入筹备建立阶段。
在曹凯岭看来,企业与教授们的合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因早年受到地域、信息传播制约,不容易找到专业技术最高水准,因此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技术先进性不够;第二阶段,企业开始拓展视野,找到更契合行业发展的高校研究团队,此时主要集中在请教授来解决技术难题、或出让一些技术;进入第三阶段,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更务实深入,逐渐把产品的提升作为共同追求,尤其是学校也逐渐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合作重点,并希望共同参与到产业化过程中。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已在无锡设立研究院,向无锡企业介绍了一批最新科研成果项目,涵盖了数字装备、机械、快速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并表示注重加强产业化合作与人才集聚,促进与本地企业的产业合作。由此可见,此次教授挂职企业显然不会止步于一年半载的挂职,双方将携手走得更长久。
思考
柔性引才,要留得住干得好
还将实施“星期天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人才强企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共识。作为一种成本较低的引才方式,柔性引才得到了一批渴求高端人才的企业的欢迎。
不过也有些企业担忧,柔性引才会不会缺少对人才的约束力?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校企合作都如人所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年曾经有企业和博士因为目的不合而撤销了合作。企业要的是解决技术问题,顺利产出、产品稳定;而博士则为了完成论文得到实验数据,甚至有时因个别学生毕业而导致项目不了了之。
如何发挥柔之利而去其弊?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引进人才的方式,都重点在三个关键: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当前引进人才包括柔性引才的渠道和平台正在增多,信息系统的完善为“引得进”提供了基础条件。对于企业而言,留得住、干得好应为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激发人才的成就感。如透平叶片这般,企业与教授团队合作开发新产品,并推动产业化,显然能够更吸引人才的集聚。
据透露,当前一批高校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热情较高,企业可在这方面尝试展开更深入的校企合作。同时,目前海外人才中有一批退休的工程师、销售精英也对到中国工作有较大的兴趣。一些企业在进口设备购买维修、客户交往中引进了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到无锡来工作。我市也有望实施“星期天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每年柔性引进和重点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海外留学人才和外籍工程师,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扶持措施。
来源于: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wxrb/20130522/index.htm 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