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报12月7日讯】“国学”之名,始于清末,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之时。1906年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书院,作为一种地方教育组织,一直以来都是国学传承的重地。东林书院刚刚迎来建院900周年,无锡的国学传承从东林走向民间,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今年9月1日起,惠山区全区32所中小学的5200多名学生每周要上一门新课———国学经典主题赏读。“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为的是发挥其‘立德、启智、育美’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惠山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昨从新区教育局邓柏林处了解到,新区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国学课,但结合课题研究,一些中小学也会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因为大家相信,尽管目前国学师资匮乏,且没有统一的国学教材,国学教育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衔接是个问题,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终会积淀为学生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东林书院,历史悠长的国学传承阵地
“历史上,无锡的国学积淀就很深厚。特别是到了宋代,师从‘二程’的杨时,在无锡选址创建了东林书院,在这里著书讲学18年”,东林书院文管处钱焱介绍,东林书院一直以儒学思想作为讲学研究的基础,以正学术、正人心、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在国学传承中,东林书院确立了自己不可取代的地位。
据史学家研究,杨时讲学,不是一般的传道、授业、解惑,他在深入钻研了“二程”洛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创见和著作之后才开讲的,重在解经论史,穷理尽性,讲课效果很好。在杨时的感召下,江南的志士仁人先后汇集东林书院,兴起了传承洛学的一个个学术高潮。这些仁人志士学成后,又返回各地开展各种讲学和布道活动,逐渐将洛学传承开来。
明万历年间,顾宪成罢官回锡,与被贬的高攀龙等人重修荒废已久的东林书院,并开堂聚徒,传播理学。东林书院的办学宗旨,意在正本清源,使学生们了解孔孟以来的儒家正统。儒学注重政治伦理,一开始就认定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承担社会义务。书院的师生十分关心国事民生,尤其强调德性修养,提倡兼听博采。一时间,明代的东林书院成为当时江南文化的先声。师生们除了互相切磋道德学问、学习诸子百家的各派思想之外,还积极议论朝政,抨击阉党,一改空谈心性与世无涉的学问志趣。顾宪成主张“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由他撰写的“三声三事”对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东林书院既讲学术研究,又议国家大事的学术传统。
无锡国专,现代国学传承的堡垒
清末,传统书院的教育方式逐渐被新式学堂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所取代,这一时期,无锡国学专修馆应运而生,它既有传统书院的特点,又能与现代教育体制相接轨。无锡国专不同于东林书院这样的传统书院,它继承了清代实学的优秀传统,又有着现代大学的特点。1920年冬创建于惠山之麓的无锡国学专修馆,是20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摇篮。有人这样评价国专,“正是这所学校,担负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及教育精神的延续与转型重任”。
在无锡国专创办90周年之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倾注10年之力的《无锡国专编年事辑》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无锡国专主要研究本国的历史文化,明体达用。”刘桂秋教授告诉记者,国专既注重敦品砺节,强调学行合一,又坚持让学生读原著、读元典,注重写作实践。在坚持自身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其实是和东林书院的教学宗旨一脉相承的”。
无锡国专校友、当代文史大家冯其庸在此书的序中提到:“当今天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国学学习机构的时候,我认为像无锡国专这样的以中国传统思想学术传承和发扬为任务的教学机构,还并没有过时。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在文革之后,我们自身的民族思想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存亡续绝的历史危机,所以这样的教学,还是现实社会所非常必需的。我们现在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刘桂秋的这部著作是非常及时、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适时之作。
续贤传绝,国学承继在民间
从去年11月开始,每个月总有几个周末的下午,东林书院“来复斋”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一批国学爱好者汇聚在此,举行“‘晓雅书香’唐诗鉴赏会”。这个由国学爱好者发起的纯公益讲学活动,以诵读经典、弘扬国学为主题,不仅分文不取,而且资料、茶水都由发起者尹晓巧一人承担。不知不觉间,这个公益活动已经举办了20多期,来参加的有退休老人、年轻白领、大学生,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刚开始的时候,还担心人少活动办不起来,后来才发现,其实唐诗早已经渗透在我们的基因里,只是差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罢了。不过年轻人还是少,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尹晓巧从小喜欢国学,尤其是唐诗,虽然大学学的是理科,但心里的国学情结却一直难以割舍。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就租下了“来复斋”作为讲学场所,给大家一个交流国学的平台。每次鉴赏会上,小尹会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娓娓讲述古诗词的意境。众人听的入神之余,对诗歌也是畅所欲言。“心灵优雅,人生才能圆满”,尹晓巧说,更重要的是,“国学对于现代人的内心修养大有裨益。‘晓雅书香’就是希望引导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国学的交流学习,多多反观自己的内心。”
说到无锡民间的国学普及,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西新饭店董事长童琴娟。她2005年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学习班,由此感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广魅力,并锲而不舍地开始了各地游学,“企业走到今天,需要的是实力。”童琴娟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集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将被提到愈发重要的位置。“发奖金是一方面,企业员工心灵的缺失则是大问题。育人为本,这很重要,尤其从事餐饮业的服务员大多从小教育缺失,如今我把这一点纳入企业的管理,收效还是明显的,有的员工的精神状态有了极大的改变”。在她的大力倡导下,西新的员工基本全面普及了《弟子规》、《孝经》、《女德》等传统古籍,她还请来国学老师为员工讲课。“我们一直遵循着深挖古典文化的思路提升队伍,研发菜品,清心寡欲,舒雅淡志地再忆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当然,在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中导入国学是有一定难度的,童琴娟透露,主要是因为员工的改变需要有个过程,得持续地学习,虽然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不少的成本,且对企业的好处尚不能立竿见影,“但我每次都耐心地和我的管理层沟通,我认为这是社会责任问题,一定要继续抓好”。
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国学精粹?这是东林书院建院900周年纪念活动中专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东林书院王刚毅主任表示,近年来,书院一直在探索国学传承的有益模式。读书是书院的特有形式,爱国是书院的本质特征,“朗朗读书在东林”这一品牌活动将两者有机融合,也是“三声三事”名联的历史再现,目前正处于在全市中小学推广普及的关键时期。王主任说,“我们想让孩子从小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让他们在听、读、写,看、比、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素养,受到启迪”。此外,书院还与一女中合作举办了中学生国学课堂,书院也成为培养淑女气质、提升国学涵养的女子素质教育基地。
办国学班、开国学课,学习研读传统文化经典……在人们讲经诵诗的热情中,已经陌生了的“国学”开始一点一点走近生活。
本文章来源于:中国无锡http://www.wuxi.gov.cn/
原文链接:http://www.wuxi.gov.cn/zxzx/wxyw/53959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