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多元精准培养卓越机电工程师

发布日期:2019-07-11  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张青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7月10日】改革传统工程教育,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迫切需求。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即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江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如何走出办学机制单一、办学资源不足、院系教学改革自主权薄弱的困局?

合作办学——困局中的突围

从2007年起,江南大学以6项省级教改项目为依托,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机电融合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共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借着这个东风,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投入“唐翔千专项教育基金”4000万元、江南大学1∶1 配套,用于君远工程中心和君远学院建设。基金会另设600万元“君远卓越基金”支持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和海外交流。

“既然要办这个学院,就要跳出原来的办学格局,以实现在人才培养上的全新改革。”君远学院院长张秋菊说。学院成立了由学校、基金会、政府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君远学院理事会,建立院长负责、理事会监管、咨询委员会指导、学校各部门配合的运行机制。“这样一种多元参与、共建共享、深度合作的新型工程教育共同体和协同创新、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能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赋予了学院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更多可能。”

秉持“德能并重、知行合一、融合创新”的人才教育培养理念,君远学院每年从机械工程学院8个班新生中择优选拔组建两个君远班,全面实施“3+1”机械电子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基金会专项资金和理事会支持下,君远学院在办学定位、教学改革、评估管理等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活力。

“金课”建设——掀起“课堂革命”

在江南大学君远学院君远工程中心机器人创新实验室里,学生杨政昂利用实验台进行操作,通过镜头把要采集的图片传输到电脑中,再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立马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君远学院教师化春键介绍,“机器视觉是目前的热门方向,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有更多的手段加以利用,学院创新引入这个实训环节。”

围绕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君远学院大胆改革创新,坚决禁止“因人设课”“孤立设课”的做法,围绕“金课”建设,打造“机电产品设计”系列核心课程主线,“以线构体”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合校级卓越课程建设,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创新思维、工程设计、组织协调、交流沟通五大能力和对机电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以点带面”推广至其他专业课程模块,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以机器人系列教学实践环节为例,新生研讨课、机器人创新实践、工业机器人培训到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循序渐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机电系统认知、应用、设计、创新能力。独具特色的六周集中强化培训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显著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学做互动、以赛促学、融会贯通,有效解决课程体系主线不清、衔接不畅、创新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张秋菊说。

“专”“素”教育——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素质教育泛而不专、渗透性不强、与专业教育缺少交融互动,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一直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难点。为此,君远学院将有家国情怀、有人文素养、有国际化视野作为素质教育目标,成立了以“爱国、创新、实践”为指导思想的“君远书院”,创新构建了“双导双院”素质教育新模式。在“双导双院”素质教育新模式下,新生导师与项目导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学院和书院协同配合实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系列国学讲座、企业家讲坛、海外访学培训等书院活动,与新生研讨课、专业课、海外实习等学院教学“文”“工”相融,有效实现了“专”“素”教育的互动支撑、交融渗透。

多年的多元协同培养让君远学院交出了一张满意的成绩单:2013—2017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训练项目比例90%以上,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200余人次,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77项,获得两个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和两个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奖。四届毕业生平均升学率42.59%,毕业班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学生超过95%;海外读研率占升学率26%。

关注社会需求导向,推进学科交融,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直是江大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将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方位,抓住一流本科‘六卓越一拔尖’‘四新’专业、‘金课’建设的机遇,聚焦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聚焦教学队伍的培养扶持,聚焦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时俱进,因时而新,开启建设一流本科、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新征程。”副校长纪志成说。

 

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9-07/10/content_752602.htm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