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他们踏上了“精准扶贫”路

发布日期:2019-07-26  来源:江南晚报  
资料来源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7月25日】炎炎夏日,一个个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梦想,奔赴各地,燃烧热情。来自江南大学的“小葫途”就是全国千千万万个大学生实践团队之一。7月21日,“小葫途”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贵州毕节黔西之行,回到无锡,收获满满。带着“葫芦种植—二次加工—文化传承”的思路,“小葫途”一点不糊涂,他们坚定地踏上了“精准扶贫”的征途。

发现“宝葫芦”的秘密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小葫途团队从创建时起便兼具创业实践和公益扶贫的双重属性。小葫途团队由15名成员组成,负责人是该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7级研究生黄致君,团队成员皆是该院学生,平均年龄21岁,朝气蓬勃,干劲十足。

黄致君是无锡人,本科就读于扬州大学,读本科时,他就有创业经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作为大学生科创团队的骨干,曾主导过一个科技类创业项目,拿到了当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银奖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金奖。在江大读研后,黄致君发现,不管是学校还是学院,都经常组织创业活动或论坛,请校友回来分享创业经验。在江大物联网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吴垚眼中,黄致君执着于创业项目正是受到了学院创业明星的影响和启发。

在江大物联网工程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黄致君送给记者一个黄色锦囊,锦囊上印有葫芦形状的福字。打开来,囊中装着一只黄色的葫芦,小巧玲珑,润滑光洁,十分可爱,适合把玩。黄致君说他当初注意到葫芦,正是由文玩开始的。黄致君是理科生,他更关注葫芦的经济价值。去年2月,他看到一位同学在摩挲把玩葫芦,得知这位同学花50元买来了葫芦,但随后竟以500元的价格把葫芦转手卖了出去。小葫芦能卖大价钱,简直就是“宝葫芦”。

敏感的黄致君开始了解葫芦蕴含的文化价值,发现葫芦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吉祥物,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葫芦谐音“福禄”,是道教的法器。在神话传说里,寿星、太上老君的拐杖上都挂有葫芦作为法宝。黄致君随即展开调研,发现葫芦种植对环境和水土的要求并不高,技术也不难掌握,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唯一需要的是人力。“葫芦既有故事又有情怀,符合商业逻辑又有市场前景”,一个新的创业项目在黄致君脑中开始酝酿。

带着创业与扶贫的热情上路

葫芦可吃有食用价值,劈开可做瓢有使用价值,还能做摆件、挂件等具有观赏价值。葫芦不但为小众群体所收藏、把玩,也作为家居风水之用,更是各大旅游景区热销的工艺品。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新时代的旅游产品,也要求更具文化内涵。黄致君调查分析了当下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市场规模,发现葫芦及其工艺品目前的市场占比约为5%,大有潜力可挖。小葫芦里装着大梦想。去年,小葫途团队及小葫途项目应运而生,沿着“葫芦种植—二次加工—文化传承”的思路,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与“设计下乡”的路径。

“我们觉得他们这个创业项目特别好。”事实证明了吴垚跟同事们的眼光。去年,小葫途项目刚刚诞生就接连拿下校级到省级创业大赛的奖项,并获评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有了2.9万元的立项资金。前期摸查市场时,小葫途团队与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山东聊城建立起了联系,并从那里取得了葫芦种植技术、葫芦种子等相关资源。去年暑期开始,小葫途团队深入河南、贵州的10多个贫困县走访调研,发现当地农民以种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为主,亩产收入在三五百元之间。

在了解到河南洛阳宜阳县正尝试种葫芦但效果不佳后,小葫途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摸索出与低保农户合作开展包种包销的模式,并与景区、文玩市场和采购商建立起销售联盟,他们还运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和营销,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在快手、抖音上开通销售渠道。去年4月起,由小葫途提供种子和线上、线下帮助,宜阳当地32户贫困户种植了82亩葫芦地,实现了每亩产量过万个。丰收的葫芦经过打皮、晒干、装饰等二次加工环节后被批发收购,连销路都帮农户们打通了,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32户贫困户每户年营收7200元。

有了成功案例,“小葫途”打算再接再厉。江大物联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耿向阳和吴垚、黄致君等人思考着,趁着暑期三下乡活动,要把小葫芦再次带出去,可带去哪里呢?大家决定要往西部革命老区走,往深度贫困地区走。学院联合了校友企业智伴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最终确定前往此前做过调研的贵州。16日,由耿向阳带队,指导老师吴垚随行,小葫途团队的黄致君、孙成龙、乐思敏、刘煜鑫、王彤彤、张朝中一行人去到了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开展扶贫调研,为小葫途项目在当地铺路。

项目得到认可,还有意外收获

毕节试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脱贫攻坚一线。“当地新修了水泥路,完成了道路硬化,听村里的老支书说比以前好太多了。”“那里是山区,路特别弯,还很窄,路上会颠,中间熄火了好几次。”乐思敏和刘煜鑫兴奋地回忆着大家前往黔西县土桥村的一路所见。17日,在黔西县土桥村小学,江大校友企业向学校捐赠了 AI 智能机器人等物资。小葫途团队带去了他们的创业、扶贫成果——葫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特别的葫芦彩绘课,领着孩子手绘了一面葫芦涂鸦墙,并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福禄籽”。

在扶贫调研中江大师生发现,当地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都不错,教室里安装有先进的电子屏,操场也很宽敞整洁,但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比很高,孩子们的家庭缺失如何填补?在土桥村小学校长代家圣的带领下,小葫途团队走访了土桥村的几户贫困家庭,了解到,去年当地刚刚脱贫,比起过去虽然变化很大,但因病致贫、因事故致贫的家庭并不少。而当地因种植玉米这一单一农作物,也在对农业产业进行调整。

17日下午,黔西县金碧镇政府热情欢迎了来自无锡的大学生团队,大家进行了深入座谈。吴垚和黄致君介绍了小葫途项目。吴垚分析,葫芦是爬藤植物,只需要搭架子,庭前屋后都可以种,很灵活,成本小,且不影响其他农作物生长,便于农户尝试种植,这样一来,也能留住一部分人力,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和孩子的成长。结合当地农业种植现状和村民心理、收入情况,金碧镇党委副书记郭龙云跟副镇长龚迪都认为小葫途项目可行性很高,双方约定在明年葫芦种植期试行,试行成功后可入驻当地农业园。小葫途团队又去往了甘棠镇、织金县对接项目,均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我们这次还有意外收获。”吴垚口中的意外收获是小葫途找到了与当地著名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的结合点。“那里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杜鹃花,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但花期很短,花只能看,不能带走。”孙成龙透露,他们的“水转印”工艺可以把杜鹃花印在葫芦上,让游客们带走。他们为记者播放了这一工艺的短视频,过程十分奇妙,葫芦瞬间美丽变身。“什么叫精准扶贫?”吴垚说,结合当地农业和旅游产业,在当地种葫芦、加工葫芦、印上当地的景,又在当地售卖,这就是精准扶贫,同时,也把当地的文化传播了出去。


本文来源于:江南晚报http://epaper.wxrb.com/paper/jnwb/html/2019-07/25/verList.ht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jnwb/html/2019-07/25/content_754294.htm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