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江南大学2015年入职教师培训结业典礼暨2016年青年教师教学会讲颁奖典礼举行,对优秀新教师及会讲获奖选手进行表彰。本次青年教师教学会讲,全校共44名青年教师参加比赛,通过初选和决赛两个环节,评审专家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评。经综合评议,13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分获本次青年教师教学会讲一二三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瑶(一等奖)
201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2013-2014年美国波士顿访学,2015年8月入职江南大学,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多篇。
>>追求理想,直面现实
“追求教育理想,面对教育现实”,我至今犹记王树洲老师在新教师培训课上的这句话,给了初上讲台的我感动和力量。
从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起,我就将怎样上好一门思政类公共课作为自己的主要兴趣和方向。我理想中的思政类公共课是这样的:教师具备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在课堂上将学术性、知识性融于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材料之中,化德育于春风化雨之中,化价值观的培育于思维训练之中。我很庆幸来到江大马院,诸多前辈和同仁的努力和鼓励让我感到不孤单,一起传授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研析教学难点。正是这样一个对教学充满热情的团队让我迅速成长,并坚定信心。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我而言并不轻松,督促我成长的有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方面是督导和前辈戳中要害的点评和毫无保留的帮助,让我认识到讲台不是学得好就能站得稳,教学无小事,教学重细节,提醒着我必须慎重对待每一节课和每一个学生。第二方面是学生给我的建议和包容,每一次打开学生的评价都让我忐忑但都让我受益匪浅,明确学生期待和收集反馈意见是我教学开展的前提。第三方面是备课时的紧张,在青教公寓熬夜备课的焦虑不亚于写博士论文时的状态,深刻体会到教学功在平时,必须自己积淀深厚,理解透彻,临时“抱佛脚”绝不是对教学的态度。第四方面是在课堂上偶尔出现的“断片”。这让我明白,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和塑造价值观,自己首先必须吃透知识、逻辑清晰。
我也曾不断翻看网络公开课的视频,旁听课程和借阅教案,也曾模仿过教学风格和特点,渐渐发觉“自如”才是最好的状态,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背景,形成语言表达的特色,传授人文社科知识,传递有价值的思想观念,陪伴学生思考和看世界,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面对曾经视若神圣的讲台,面对前方漫长的教学之旅,我清楚地知晓此刻我只是在起点,希望教育理想一直伴随着我,并能够接受现实风雨的考验,希望自己能够忠于理想,勿忘初心,踏实而行。
■纺织服装学院 薛哲彬 (一等奖)
2013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自动化信息专业博士毕业,2013至2014年任教法国国立圣埃蒂安工程师大学自动化专业,并于2014年2月获得法国教育部认证的高校副教授任职资格。2014年10月入职江南大学,担任服装进展(双语),专业英语,纸样设计,服装制作工艺等课程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多篇。
>>从道,方能传道
回想本次参赛的点滴,有很多经验教训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比赛准备。如何在众多优秀老师中脱颖而出,发现和突出自己的亮点是关键。备赛的第一步是选课。会讲比赛是不同于普通课堂的教学环境,参赛老师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课程内容讲清楚,讲得出彩。这样就要求每位老师结合自己的长处,尽可能地选择平时比较擅长的课程来讲。拿我来说,参赛课程是一门双语课。因为我有多年国外留学经验,英语运用较为自如,我想这便是我的一项优势和亮点。
本次会讲比赛要求每位参赛老师准备不同主题的10个短课,每课时长20分钟。有效地控制课时是新老师在执教初期最容易遇到的问题。20分钟完整地讲解一个教学点,要求参赛老师在完全熟悉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擅于归纳和总结重点、难点,通俗地说,要会“讲故事”。每节课中最好设置一定数量的趣味点、互动点,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并且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要点。
其次是现场发挥。课堂发挥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老师本人的课堂把控能力,个人魅力;二是学生的配合程度。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气质。信之,而后从之。自信的老师能够带动起积极的课堂气氛。这份自信来自老师本人的性格魅力,更取决于他对所授课程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此外,幽默风趣的老师往往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放在哪个场合都是说得通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配合度高的学生能够给老师自信,能够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如何提高学生的配合度则一方面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取决于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水平,有的放矢地讲课。学生与老师互相欣赏,互相鼓励,才能让课堂成为装载着知识的邮轮在风和日丽中扬帆远航。
■医学院 柴高尚(三等奖)
201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博士。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美国Emory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11月入职江南大学,承担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护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例生理学教学。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目前发表SCI论文5篇,教学论文1篇。
>>兢兢业业,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循循善诱,在育人中实现价值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作为一名医学教师,一言一行都将对医学生今后的学术导向,思维导向,价值观导向产生影响。
在授课过程中,以临床病例导入教学内容,强调临床结合基础是我认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准备《癌症的扩散与转移》章节时,利用一个肝癌肺转移病例讲解。通过发现症状,询问病史,仔细诊断确诊为肝癌肺转移的过程,引出本节所讲内容:肿瘤的扩散与转移。
启发式提出问题,引入本节重点。基于上述病例的介绍,这里提出问题:为什么肝癌却有肺癌的表现?针对学生易答出的癌症转移,在肯定答案的基础上引出第二个问题:那肝癌如何转移到肺部呢?借此让学生联系解剖学基本知识。最后抛问:为什么肝癌转移到肺部?其它部位也会发生吗?这里的机制是什么?进而引入本节所讲重点。如此启发性提问,一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者也使得知识点层层相扣,一应俱全也有点睛之笔。
板书为主,模式图为辅的教学方式在我的授课过程中收效甚显。把每一点总结成不超过10个字的要点,以板书为理解的主要方式,以模式图为记忆的主要路径,如此一个总结和思考的过程,大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记忆,避免了死记硬背。
从基础回到临床,培养临床思维。对于学生的回答多加肯定和鼓励,在鼓励独立思考的同时,利用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使得学生有着对于课堂强烈的归属感,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效率。
除了对于课程设计外,授课更在于平时的积累。这里包括每次讲课的感受与总结,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请前辈点评课程,吸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在作为师者的同时,也时刻不忘在笃学中填充自我,在积累中完善自我,为做一个合格的育人者铺平道路。
■人文学院 刘悦钧(三等奖)
2014年6月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7月入校,承担舞蹈编导、现代舞基训、剧目排练等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舞蹈编创,目前完成双人舞作品7个,三人舞作品6个,群舞作品9个。其中学生原创作品《林觉民》获江苏省莲花杯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发表C刊论文一篇,省刊三篇。
>>提高课堂效率的“交流式”口吻
在将近两年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掌握并熟练的实践运用,是我一直在思考并且努力尝试的一个方面。
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是他们的长处,而理论素养和文化功底却偏弱。编导教学看似是舞蹈作品编创的实践课堂,却有着枯燥的理论学习,复杂编创技法讲解、以及理性的编创逻辑推理。这些恰恰是学生们相对排斥和抵触的地方。经过不停的探索与尝试,发现一味地灌输创作技法是无法提高课堂效率的。而让学生的心态从“死背硬记”变成“我想认知”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重要的方面便是上课时教师的“交流式”口吻,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将枯燥的技法化成使舞蹈更为灵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技法的逻辑。
所谓“交流式”口吻,其实就是平等对话的语气,加上配合讲述内容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最重要的是有着眼神的交流。整个过程要放慢速度,用心聆听学生的反馈,认真和学生交流,通过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来控制自己的课堂进度。通俗的讲就是:你不是在给学生讲述枯燥的编创技法,而是在和他们交流和探讨怎样可以把舞蹈编好、跳好。如果能在讲课过程中再带稍许的诙谐幽默,使学生们的大脑一直处在快乐和兴奋的状态,那么课堂效率会更高。经过两年的教学,现在学生们上课几乎很少带笔记本了,每堂课的内容都能够很快理解和吸收,并且在课下的编创实践中直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