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门时报7月27日】说起江苏无锡阳山,也许并没有多少人知晓。但在阳山后面加上“水蜜桃”三个字,知名度立马大大提高。这是因为凡是吃过无锡阳山水蜜桃的人,无一不对其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印象深刻。
7月22日,一批原汁原味的“阳山水蜜桃”乘上飞往我国香港的飞机,正式开启出口之旅。据悉,这次是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共同联手,打造出“会呼吸的保鲜技术”,让桃子们安然登陆国际舞台。这背后,可费了不少功夫。
好吃不好运,这是个国际难题“插根管子就可以喝桃汁”,这可不是传说。然而,“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很娇气,水蜜桃也不意外。家住无锡的孙先生表示,他曾经买了4箱水蜜桃快递给北京的朋友尝鲜。由于快递公司工作人员的疏忽,水蜜桃第四天才送到朋友家里,打开箱子发现好多水蜜桃都已经腐烂,根本就不能吃了,这让孙先生很不好意思。这种情况并不罕见。阳山水蜜桃皮韧肉嫩水分多,也由于这个原因,其保鲜极其困难。别说运往外地,就是无锡本地人买来一箱桃子,也必须在3天之内吃完。“碰撞一下就可能流水,摘下来第3天就有可能变质了。”孙先生说。
无锡太湖阳山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巧生介绍,水蜜桃的保鲜及运输一直是制约其出口的难点。2012年,公司曾尝试出口了2.4吨水蜜桃送往我国香港,由于保鲜与物流不成熟,还是影响了口感和质量。这之后,政府、企业、桃农在打造水蜜桃品牌、攻克水蜜桃保鲜难题方面从未停止过努力。
2013年1月5日,“阳山”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不能仅仅是名声在外,我们必须在短期内找到水蜜桃保鲜的方法,扩大销售半径,这对桃农、对消费者、对我国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政府、企业、桃农共同立下了誓言。当时,请教国际研究食品保鲜方面的专业机构,他们都表示非常棘手。“水蜜桃保鲜”,一时成为国际难题。
十年磨一剑,水灵灵走出国门“水蜜桃常温保鲜包装技术,不仅是国内首创的技术,其保鲜效果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5年6月24日,在无锡举行的“水蜜桃常温保鲜包装技术应用”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们这样表示。
原来,早在2005年,江南大学等单位就注意到水蜜桃走出国门面临的问题,开始研制“水蜜桃常温保鲜包装材料”,十年辛苦不寻常,今天终获成功。据悉,此技术可使水蜜桃的常温保鲜期从两三天提升至7天至15天。该课题技术负责人、江南大学副教授钱军浩介绍,新研制的水蜜桃保鲜包装薄膜,采用食品级纳米材料制成,具有自动调节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浓度的功能,能够在不喷洒任何化学防腐试剂的基础上,自然减缓水蜜桃的熟化过程。“会呼吸的保鲜技术”一举攻克了水蜜桃的保鲜难题,作为国内首创,他们将广泛推广给桃农应用,为更多的桃农减少损失。“十年磨一剑”,至此,阳山水蜜桃终于水灵灵地走出了国门。
百年书院、千年古刹、万亩桃林、亿年火山,在这样的环境中,采摘品尝“世界上最美味的桃子”,外国友人们纷纷表示“醉了、醉了”。6月19日,由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无锡市委宣传部和无锡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的“洋眼看江苏——遇见无锡最美乡村”活动启动仪式在无锡阳山举行。来自尼泊尔的Karki先生在游玩了当地景区后,和大家一起来到桃园采摘、品尝水蜜桃。一口咬下去,他很是激动地说:“这么一大片的桃园在尼泊尔是找不到的,这里的桃子太好吃了。真希望能够在尼泊尔买到这样的美味。”“互联网+”,待字枝头早有主万事俱备,只待桃子成熟时。
6月8日,一场别具一格的水蜜桃开摘仪式在阳山镇举行。活跃于互联网上的EMS、本来生活、智慧无锡等网络平台,纷纷转化成当地桃农网上售桃的主角。据悉,早在3个月前,阳山就已经接到了很多订单,这些桃子基本都已经“有主”了。不仅如此,他们还接到了美食之都——我国香港的“订单”。
“第二次登陆香港市场,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这一次,当地检验检疫部门和阳山镇政府、顺丰物流都很谨慎。在出口审批方面,水果出口涉及国门生物安全方面的隐患,须办理果园注册等一系列手续,无锡检验检疫局利用其“一站式审批窗口”,从接受行政审批、协调现场检测到快速通关放行全程跟进,并积极会同省、市级动植检部门做好检疫检测相关工作,确保这批精品水蜜桃安全、快速地运上飞往香港的飞机。
“从采摘到登陆香港市场的时间大大缩短,大概需要两天左右,而保鲜期却已延长至15天。我们正在和香港各大超市、卖场进行合作商谈,希望能有更多的香港市民品尝到正宗的阳山地产水蜜桃。”李巧生董事长表示。
“春赏花、夏摘桃、秋打渔、冬沐浴,阳山水蜜桃已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农产品,而是带动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全面发展。”阳山镇镇长杨丹称。据了解,围绕水蜜桃布局的“甜蜜经济”,已涉及现代农业、食品研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繁荣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本文来源:中国国门时报http://cngm.cqn.com.cn/
原文链接:http://cngm.cqn.com.cn/images/2015-07/27/08/08_0001.PDF